::: 禾餘麥酒為友善大地 契作玉米復耕大麥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highlight

社會影響力典範

禾餘麥酒為友善大地 契作玉米復耕大麥title

2021.11.23

社會影響力典範

禾餘麥酒主圖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為喝牛奶養一頭牛!」那麼禾餘麥酒就是「為水旱田輪作,而開了一家啤酒公司?。」而這家公司,連命名都十分有「田埂味」,自詡田裡的煉金術士,可化在地穀物為瓶中甘醇,「禾」意味著穀粒,「餘」則代表豐盛。

開發力強 成立三年獲英國世界啤酒大獎冠軍

什麼是水旱田輪作?簡言之就是一塊田,不要一直種水稻,可以輪替種植旱耕作物,減少單一肥料、農藥、除草劑的使用,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形成生態系,讓土地有片刻休息、呼吸,達到永續循環、友善大地。

2015年成立的禾餘麥酒,已成功與台灣農民契作小麥、玉米,並採購臺灣椪柑、香吉士等作物,釀出台灣風土滋味,一個月可銷售7千~8千瓶啤酒,是台灣精釀啤酒排名前五的公司,其中原料有40%來自台灣雜糧作物,不若他家品牌雖訴求在地精釀,可原料大部份進口。

禾餘麥酒2018年與長榮大學共同開發的黑糖啤酒「蒔醇」,從50個國家、2300款啤酒脫穎而出,成功奪得獲得英國世界啤酒大獎The World Beer Awards冠軍;去年更榮獲經濟部主辦的第18屆新創事業獎;優異表現成為109年臺北好社企Taipei SElect鄰選出的十家社企團隊之一。

釀造好喝啤酒 串起人們對土地與作物的連結

禾餘麥酒的創辦人是陳相全,他大學畢業後進入美國的金融機構當分析師,卻對大自然和土地懷抱熱情。2013年決定回台,選擇國立台灣大學農藝所就讀,學習專業知識,一直思考著如何串連農作物的生產和銷售,改變台灣農業現況,想到了大學時候去酒廠工讀的有趣經驗,便一頭栽入。

陳相全表示,大多數釀酒人對原料不了解,要知道釀酒過程不只在酒廠,釀酒的前半段是作物,發生在田裡,總是被忽略,「我們想透過好喝的啤酒,喚起大家對農地、作物的連結和重視。」

啤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麥,台灣卻已不再大規模栽種,陳相全說:「日治時期台灣被當作糧倉,孕育許多品種。但光復後種大麥的人驟降,後來好不容易找到種子,從6個盆栽開始培育,現在已擴大到5甲地。」成功復耕本土品種大麥。

互相學習求進步 北市府與KPMG成有力後盾

孤兒作物(註解)復育也是禾餘積極在做的事,比如今年在家樂福上架的「刺蔥白玉」啤酒,陳相全說明,刺蔥不是蔥,沒有「蔥味」,是原住民常用的香料,他們使用刺蔥葉、枝幹泡酒或做料理,或以刺蔥入菜,做成口感清爽的刺蔥水餃、刺蔥炒蛋,而刺蔥香氣獨特,韻似檸檬、丁香、馬鞭草,「這是屬於台灣在地的深刻味道」。

陳相全說,這次入選臺北市政府產發局臺北好社企的計畫,由產發局及安侯建業(KPMG)共同提供輔導,站在「旁觀者清」的角度,提供不同切入點、觀點與媒合,不吝給年輕人舞台,「新創公司跟成功公司互相學習、互相感染,是最可貴的經驗。」 

展望未來,除了永續大地,禾餘麥酒希望創造出的產值不單是啤酒,而是透過在地作物和食材,成為吸引外國人來台的尋覓獨特風味。陳相全說:「如果台灣的農產品可以和產業有更深的連結,讓農地發揮應有價值,這些價值會逐漸根深蒂固,久而久之沒有任何外力和政治力可以帶得走!

註解:由於缺乏經濟效益,長期不受政府、科學家、大型種子和化學公司重視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