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8
海外補助實績
本次來矽谷,主要是要參展TechCrunch Disrupt SF的新創展。當然,尋求在矽谷的曝光率與找尋商業合作的可能是首選,不過順帶也是想觀察矽谷創業者的工作方式。
我們攤位左右兩側恰好是兩個AR眼鏡製作公司的攤位,可以明顯見到矽谷式創業的作法。其中一家是製作如同HoloLens般的ALL-in-one AR眼鏡。如我們所預料,製作ALL-in-one AR眼鏡需要相當強的技術能力與相當多的資源。如Google的Google Glass、微軟的HoloLens、Y-Combinator畢業的MEGA等公司都不算非常的成功,而一間新創自然不太可能先完成樣品,再前往展場公開。而在橫掃矽谷的Lean Start-Up風潮之下,有些欠缺資源的團隊便會先行製作應用情境,或以各種方式測試市場狀況。以本公司主要之競爭產品MYO為例,Thalmic-Labs公司便是先行製作情境影片,接著於Kick-starter上測試市場,確認取得大量市場回響後,以此市場數據進行募資。這種沒有產品,行銷與募資先行的做法,確實可以減少早期資本的投入。
自然,在我們台灣經驗看來,完全沒有產品甚至沒有樣品的公司,就先進行銷售與募資,實在是有空手套白狼的行騙之嫌,而Kick-starter之類的集資平台,也的確是出貨率不高。以本公司主要之競爭產品MYO為例,Thalmic-Labs公司便延遲了近一年才成功出貨,已算是良心公司。且此一種作法強調做B2C的商業模式,以B2B或是做關鍵零組件為主的技術公司能否效法尚在未知數。最少我們自己的特性與商業模式以及工程進度上來看,並不會採用這種模式。
另外一個發現是,在硬體公司若已經有產品的狀況下來說,就應該不要將工程技術作為產品行銷宣傳時的重點,矽谷大型硬體公司的管理系統與行銷策略,皆以賈伯斯回歸後之蘋果公司為Bench Mark。而蘋果公司的發布會上不談技術,只談體驗與生態系的發表方式已成顯學;而蘋果公司的內控上,對於技術與管理資訊上的選擇性揭露是很少人討論的。蘋果公司在產品與專案的管理上,常有高度神秘與機密化的說法,甚至管理鍊的直屬上級,也可能因為未參與專案而不知道直屬下屬在座什麼事情的狀況。如此,蘋果公司在技術與產品的Road Map上可以實現高度保密,而常能於發表會帶出驚喜感。此為蘋果公司能於發表會創造驚喜體驗之背後的管理因素。我們已經有產品了,接下的宣傳資料應該集中於使用者體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