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
海外補助實績
這是我和欣宜第一次代表公司參加e27舉辦的Echelon,我已經很熟悉新加坡了,但是是欣宜第一次來新加坡出差,我們都蠻期待的。這次公司想來參加 Echelon 的主要原因是品牌曝光,比起其他公司主要是想要對B2C的C做曝光,但我們公司是B2B,主要是因為品牌名稱近期更名因此想要大量對新創圈曝光,加上對投資人曝光以利我們之後新的募資輪。
我們這次的曝光策略有幾個重點,擺攤、發傳單、發布袋子和公開簡報。擺攤主要是我們在攤位上可以有人來找我們,了解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可以親自講解給任何有興趣多了解我們的人。面對面講解有很多好處,最主要是只要他們有一絲不清楚,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出來,及時應對、針對對方不明白的地方做更多補充,同時也可以現場遞給他補充資料與進一步聯繫我們的方式。第一天擺攤有許多有趣的拜訪,許多新創公司都在找合作夥伴,希望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幫助他們完成不了的部分。亦有投資人直接來攤位上了解我們公司在做的事情。也有顧問公司前來了解,看我們公司是否有提供能夠與他們客戶產品的部分。孵化器也來宣傳自己,詢問我們是否有進駐的意願。這次也見到臺灣科技部和Taiwan Tech Arena的長官,讓我們有機會介紹自己、讓他們有機會認識同樣是從臺灣過來參展的我們。最後還有一些大型活動也來 Echelon宣傳,讓我們知道更多活動可以參加以達成曝光。
傳單就是我們講解以後,一個帶回去的補充資料。發布袋子是最精彩的部分,全場只有我們發剛剛好裝得下 A4 宣傳單、稍長的背帶,非常實用,幾乎大家都一定會拿在手上,除了很實用、非常受歡迎之外,拿著袋子在會場裡走動的人也剛好是非常好的行銷手法。
公開簡報是個非常具挑戰,但如果表現好也更有用、更專業的行銷手法,尤其是對我們真的有興趣的合作夥伴和投資人。這次是我第一次代表公司在公開場合簡報,雖然有點緊張與擔心,但更多是興奮,也很高興公司有這個機會可以在所有新創公司前面有段完整的時間說明自己公司所看到的機會、正在努力達成的目標,除了和其他新創公司競爭砥礪,也是互相分享。我是大約下午兩點簡報,所以早上花很多時間不間斷、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練到後來簡報臺詞變成反射動作,就比較不會有因為緊張而忘詞的問題了。終於到我上臺的時候,我的確還是有因為緊張稍稍停頓了一次,但後來聽友人的回饋,他說聽起來只是像吞口水,雖然稍顯緊張,但簡報內容傳達完整。接下來靜待第二天的成果頒布。
▲攤位設置:我們的攤位不大,包含兩面展版、一張桌子和一張椅子。我們主要放了一臺電腦以隨時展示我們的案例,並也準備好名片、布袋與宣傳單讓其他人能隨時拿取。 |
▲臺灣科技部及Taiwan Tech Arena長官來訪,我們向他們詳細介紹我們公司在做的事情。 |
▲Founder Stage Panel – Power to the people: The business model behind user-generated content platforms,主講人在分享對於使用者分享內容平臺的商業模式種類與可能。 |
▲上臺簡報:向評審及其他新創公司介紹我們公司對旅遊市場的想法,以及正在努力的事情。 |
▲我在跟潛在投資人講解我們公司在做的事情,他也在跟我解說他們公司想找的投資標的。 |
▲Founder Stage Panel – Growning Opportunity in the travel industry: Why traditional hoteliers need tech solutions主講人是RedDoorz的創辦人,RedDoorz是個應用科技技術經營廉價旅館連鎖的公司,他認為傳統旅館業者要應用科技才能順應時代變化。 |
▲大賽最終獲獎隊伍是Treedots。這次總共有150隊參加選拔,大會決定最終10隊晉級總決賽,Treedots脫穎而出榮獲最大獎。 |
▲After Party: 在Echelon整個活動結束後,我們除了去參加了Taiwan Tech Arena和e27聯合主辦在NUS Block 71的臺灣團隊分享活動之外,結束後又去參加了After Party。終於有機會好好認識主辦團隊,是一群很熱情的年輕人。 |
▲由於我們6月26日才抵達新加坡,很可惜無法參與Top100 Fight Club第一及第二天的行程。Fight Club第三天的活動在WeWork SpaceMob Claymore舉辦。 |
▲在活動開始以前,主辦單位帶我們參觀了General Assembly的教室以及WeWork的共同工作空間,從中也有幸認識一些進駐在WeWork的創業團隊。 |
▲演講人KZ目前在General Assembly擔任講師,他在數位行銷和電子商務有超過十年的經驗。在這天的講座中,他與我們分享的主題為 Growth Hacker(成長駭客)。 |
▲KZ與我們分享,Growth Hacking 其實不單單只是一個行銷手法,更是一種心態,讓公司可有效率的去實驗新的商業決定並從中學習。 |
Echelon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群體信,公布前一天晉級前十名的團隊。很遺憾的我們團隊並沒有入選。不過我發現有許多我欣賞的、簡報表現出眾的團隊也沒有入選。我認為簡報力與表現只是基本,評審最終會最重視的並不是你的臺風如何,而是回到新創公司本身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義、是不是賺錢,簡報得好只是讓評審能有更完整的資訊去判斷那些最實質的東西而已。我並沒有因為落選而氣餒,我認為還有太多其他因素導致未晉級,包括評審可能對我們在做的事情、公司的所在市場較不了解;評審可能對我們公司所想達成的目標不感興趣、沒有引起共鳴;評審可能不相信我們所相信、所看到的市場潛力等等,都是有可能的。像這次獲得第一名的團隊TreeDots 我自己本身也很認同他們在努力的事情,比起商業利益,他們是做一個能夠真的對地球與人類有貢獻的事業,TreeDots是與許多餐飲業合作,將還新鮮卻要被丟掉的食材以較低價收購、較低價售出給一般民眾,減少浪費食物的情況。我自己本身自五年前以來就已經聽過類似的想法,像是廚餘回收、食物捐贈給街友等,但始終沒有看到真的有團隊成功做起,因為這其中牽涉太多其他問題,例如食安、餐廳的企業責任等,但上述舉到的問題的確就是需要一個中間的機構來把關、蒐集、再利用。希望能有更多像這樣懷抱理想的新創公司能夠成功。
今天還有聽到一個有趣的論壇主題,是在討論千禧年世代年輕人的一個題目–The shifting dynamics of the 21st century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millennial mindset。其實就是我們。臺上其中一位分享者說他在投資銀行做了兩個月就辭職了,因為他不想要在幾年後發現他在這間公司只學會了如何做簡報,這樣他不僅浪費了時間,能力也單一化了。透過屏幕上面顯示臺下觀眾的問題,我們能夠看出大多數人對於千禧世代年輕人的不穩定有許多的負面意見,像其中一個人就問說:不知道有那些人會想僱用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員工。我認為我們之前的世代所說的我們穩定性不夠,這點從觀察的角度來說是無庸置疑的,大部分我們並不會在像日本企業員工一樣,進去了就一路做到退休,而是比做一年更短,想換就換工作,或是有其他機會就轉職。但我想問前幾個世代的一個問題是:你們問我們為什麼穩定性不夠,但我們的世代和你們的世代一樣嗎?我認為千禧世代年輕人之所以會不穩定,是因為我們就是生在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時代,科技發展倍速成長,我們不可能待在同一個地方、做同一件事情卻沒有恐慌感。如果公司停滯,我們的工作能力成長停滯,最終被淘汰的不會只是我們本身,而是整個公司。同時這可以直接呼應到新創圈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這個現象,除了新創公司不斷出現、更是更迭頻繁。像我自己待過的第一間新創公司就已經不在了。我和Echelon的工作人員聊天,他們也說每一年來參與的新創公司都不同,而新創公司的死亡率大約是95%甚至以上,這一定不是誇飾,一個新創公司能夠從創辦到成功出場有太多要素與關卡,甚至我覺得只有1%的新創公司最終能成功。希望我們公司最終有機會可以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