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文/翁嘉瑩
「大哥哥、大姊姊,愛心手工餅乾,每包 50 元,請大家幫幫忙。」熱鬧的台北街頭,經常能看見身心障礙者辛勤兜售的身影。人們是出於什麼原因購買、又是出於什麼原因拒絕?這是 Tribake 樂芽關心的議題。
「好吃同時做公益」是樂芽的核心理念。研發高品質甜點,並協助身心障礙團體進行技術轉移,使身心障礙者能夠發揮所長,得到合理報酬,也提升自我價值。
樂芽精緻質感的路線,重塑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想像,讓人們不再只因愛心而消費,而能在品嘗真心喜愛的點心時,也為身心障礙者盡一分心力。
和身心障礙者學烘焙 讓興趣成為謀生工具
取名樂芽,具有快樂萌芽的意味,希望能協助身心障礙者透過工作找到成就感,進而發光發熱,像一顆顆種子萌芽茁壯。
協助身心障礙者有各種取徑,為何樂芽選擇從有許多服務單位都已在做的烘焙產業著手呢?
圖/樂芽提供
原因在於樂芽的創辦人陳怡帆,在 2017 年大學時期曾在社會企業參與實習計畫,跟著到自閉症基金會擔任志工,那次經驗,讓她對社福團體的印象全然改觀。第一次接觸身心障礙者難免緊張,但她後來發現,這緊張其實是源於不了解。
經過長期互動,單純善良的身心障礙者讓怡帆相處起來特別自在。她也發現,他們並不是缺乏完成事情的能力,只是相較於一般人,需要簡化步驟、制定 SOP ,經過妥善規劃,他們也能發揮所長。在服務的基金會中,怡帆陪伴身心障礙者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過程中怡帆察覺,他們對烘焙課特別期待,完成作品時散發的快樂和自信也令人動容。
創辦人應用實習經驗 摸索創業模式
陳怡帆參與實習計畫,也在此認識了未來共同創業的夥伴——王月明等人。當時實習的社會企業主要出產產品是手工皂,擔任技術研發和行銷角色,與在地小農合作,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皂品,再將製皂技術免費移轉給合作的身心障礙者,提供穩定就業的機會。
樂芽仿效此社會企業模式,兩個組織都想提升社福團體產品的品質,只不過其生產的是手工皂,而樂芽則著力於烘焙。怡帆回想過去實習經驗,當時她負責生產管理,協助工程師建立進出貨系統、管理後台資料,同時建立品管規範,再根據學員特質評估其適合的工作內容,「其實跟現在我們做烘焙有點像,要了解每個步驟需要什麼技巧,才能找到適合的同學來做。」
圖/樂芽提供
當時,為了開發釋迦皂,陳怡帆親自前往台東的釋迦園參與釋迦搾泥的過程,一如 2017 年成立樂芽,陳怡帆為此學習烘焙,並考取相關證照。
她發現,之前實習的單位和樂芽看見同樣的問題:即便現在有些身心障礙者組織的規模與知名度已拓展至全臺,但仍然有許多中小型的社福團體,受限於人力不足、業務繁忙的問題,幾乎只能維持日常營運,而無暇再進行產品研發、包裝、推廣等工作,「在這樣規模的社福團體待了半年,就覺得我們可以專門做研發和行銷。接到訂單後,再教這些學員怎麼做,讓他們能得到更高的製作費。」
除此之外,經營者的態度也影響甚大,陳怡帆補充說明:「有些庇護商店的經營者覺得他們的主要目的是服務,沒有在經營管理上著力,認為把服務做好、幫身心障礙朋友得到好的照顧,就有達到他的目標了,但在商業上,其實還是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我們希望可以跟一般甜點店競爭,讓大家覺得這樣的產品真的是很不錯的,而且又有公益性質。」
摸索一段時間,樂芽才找到商品定位:精緻質感,並設定市面上知名的西點品牌為主要競爭對象。
圖/樂芽提供
樂芽由研發端開始,打造身心障礙者產品的競爭力。延攬具藍帶甜點證照的許雅清成為研發主廚。除了甜點專業,許雅清同時也是先天脊柱裂的患者,她克服身體限制追求理想,正好與樂芽認同的精神一致。除了經典的手工餅乾與磅蛋糕,樂芽也在產品方面求新求變,例如與小農合作,推出幾款特色產品,如紅心芭樂果醬、紫心地瓜抹醬,並且也提供客製化禮盒服務。
在包裝與行銷方面,樂芽不過度渲染身心障礙者的悲情形象,採用活潑清新的風格基調。今年 4 月,樂芽發起群眾募資,與知名 Youtuber HowHow 合作,吸引許多年輕群眾,大大提升知名度。
開發訂單、尋求合作 平衡供給與需求
創業初期,樂芽鎖定北部地區的中小型社福組織,初步認識小作所[註1]與庇護工場後,了解身心障礙成員狀況,與機構洽談合作模式。接著進入課程培訓,共同挑選適合的產品,由樂芽教授學員和教保員,再由熟悉學員狀況的教保員規劃流程、訓練學員,學員上手之後,樂芽就會分發小型訂單讓學員生產。為了確保品質,樂芽參考專業證照的規範標準進行考核。學員通過考核後就能正式承接較大型的訂單。
「我們遇到最主要的困難,剛開始是沒有訂單,然後是做不出來,其實就是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起初尚未建立口碑,在訂單不穩定的狀況下,難以和社福團體建立合作關係,只能自己去找小量訂單,勉力維持。而後開始有企業下訂禮盒,才逐漸穩定發展。
圖/樂芽提供
現今樂芽的客戶仍以企業為主,訂單常集中於特定節慶,很難負荷平日固定費用的支出,目前正在努力培養一般消費者,鎖定喜餅、彌月蛋糕等等需求,追求訂單穩定。除了樂芽官網和生活市集的線上通路,平時樂芽會到市集擺攤,或是透過企業課程進行宣傳,也與其他單位合作銷售,例如 PackagePlus 、無礙玩家等社會企業、以及新巨輪服務協會等單位。並且同時,與永康街的聚落山海茶館合作,共同推出茶餐組合。
有了訂單之後,就要建立生產流程。如何評估合作單位的產能極限,並有效分配?最先開啟合作的 HeartLife 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接著也加入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的南港小作所,以及廣青文教基金會的中山小作所,樂芽會根據不同單位的性質,分配產品項目和數量,比如心生活擅長瑪德蓮、布朗尼,南港小作所負責小熊提袋系列產品,依照各自的特長做分配。
但企業訂單數量龐大,只憑少數社福組織難以負荷,有時甚至連樂芽的組織員工也參與製作才能夠準時出貨,於是樂芽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據點,進行穩定量產,也有足夠的機動性,嘗試新產品的製作開發。
清新樂芽據點成立 製作產品也回饋社區
今年 2 月,樂芽與康復之友協會共同經營的「清新樂芽共創基地」正式成立。
清新樂芽位於捷運麟光站與六張犁站之間的小巷內,前身為「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是康復之友協會提供 45 歲以上精神障礙長輩服務的社區照顧中心,而後此服務轉移至興隆會所。在先前合作過的 Easy Coffee 引介下,樂芽與康復之友協會合作經營這個場地,康復之友協會也協助樂芽招募有意參與烘焙工作的身心障礙者成為學員。
圖/樂芽提供
目前清新樂芽共有 2 名學員,鑑儀與慧萍。鑑儀過去在連鎖餐飲業擔任店長,個性開朗活潑,除了日常烘焙作業,擔任怡帆手作課程的助教,也會參與樂芽不定期的市集擺攤。而慧萍以前在機構負責煮飯,擅長包裝與清潔工作。
到樂芽工作以後,身邊的老師朋友覺得鑑儀變得開朗,做事也更積極。慧萍則覺得來上班很快樂,沒想到 50 歲還能找到工作。未來樂芽預計招募更多學員,分擔工作量也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提供更多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
平日清新樂芽製作烘焙產品,週末則會開設讓大眾參與的課程,製作甜點或是手作小物,「產品是我們的根基,課程幫助我們把產品帶到更多地方。」怡帆說,民眾能藉由課程,直接和身心障礙者互動,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而對於學員而言,「課程體驗也是感情的連結,消費者買的不只是這個餅乾,而是跟身障朋友一起完成的餅乾。」真實的情感連結,讓產品增添了意義與價值。而擔任助教的身心障礙者,能夠培養和人互動的能力,也從中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
扎根烘焙 向連鎖加盟店邁進
樂芽創立至今剛滿兩年,期間不斷嘗試各種計劃與競賽的投件,包含草創時期教育部的 U-start 創新創業計畫,踩穩創業根基。 2019 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 Buying power ,獎勵企業採購社會創新產品和服務。此外,樂芽今年入選北市府社企輔導計畫,對他們而言也是很大的肯定。
未來,樂芽希望可以成為公益連鎖加盟的品牌,由烘焙延伸至其他領域,並且培訓更多身心障礙者成為樂芽的學員,將這個模式複製到不同地方,增加更多工作機會,擺脫悲情行銷,創造身心障礙者正面活力的形象。
近中午時分,拉著菜籃的阿嬤結伴走進清新樂芽,陳怡帆笑嘻嘻地為她們斟茶。隔壁剛下班的影印店員工,也熟門熟路地試吃餅乾,和怡帆話家常。清新樂芽的左邊開設優彩輸出服務庇護商店,右邊是喜憨兒生機好鍋,還有心生活協會、唐氏症基金會也是鄰居,讓和平東路三段 341 巷彷彿自成一個小聚落,契合地融於社區之中。
圖/樂芽提供
註1:小作所為「小型作業所」之簡稱,即身心障礙者日間作業設施。內政部於 2012 年發布之《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服務辦法》第 51 條:「服務提供單位對無法進入庇護性就業服務場所之身心障礙者,於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提供服務時,以作業活動為主,自立生活及休閒文康為輔。」
延伸閱讀
不只募「資」,也募「影響力」,度度客讓一群人一起成就好事/專訪度度客
家庭中最重要的事 小人、大人一起學習/專訪小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