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
文/曾玉婷
農作廢棄物經過再製成為餐具。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減塑風潮席捲全球,環保署力推 2030 年全面禁用塑膠製品,並於近年開始逐步管制。今年 7 月 1 日新制上路,要求公部門、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及連鎖速食店,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讓眾多替代方案,包括紙吸管、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等,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現身。
去年 7 月,鉅田潔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田」)創立「100% 植」,以循環經濟的方式,透過向製糖業者收購農作廢棄物,將提煉蔗糖時剩下的甘蔗渣化為原料,利用專利技術製成「甘蔗吸管」,取代傳統塑膠吸管,提供環保新選擇。
鉅田依照相同概念,其後陸續推出咖啡吸管及杯蓋,在法國蒙佩里耶雷平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牌獎,不僅如此,鉅田也和國內稻農及茶農合作,研發出具有清淡植物香氣的稻殼吸管及綠茶吸管,實踐環保的無限可能性。
重新定義農作廢棄物,翻轉再製新價值
「我們用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方式,將部分農作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鉅田總經理蔡秉翰說。
甘蔗吸管作為鉅田打響環保生活的敲門磚,不過團隊最主要的業務其實是「研發環保材料」。稻殼、茶葉屑、竹纖維等許多天然原料,甚至是海洋廢棄物,都是鉅田開發的目標,新產品順利生產,不只響應減塑,也讓被視為燙手山芋的農作廢棄物得以重生。
隨著產業型態不同,各國各地域的主要農作廢棄物也有所不同,「在臺灣,我們拿甘蔗渣來研發,而在別國,不見得有產甘蔗,依照當地主要的農作物來應用。」
以當地酒莊眾多的法國為例,製酒過程過濾出經濟價值的葡萄渣,鉅田去年和法國政府及葡萄酒業者合作,將其製成課桌椅。
利用廢棄的咖啡渣、甘蔗渣、竹子渣作為生產原料。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如果要解決大量農作廢棄物,桌椅會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因為製造一根吸管所需的甘蔗渣有限,不過以環保材料製成的課桌椅,其中 60% 至 70% 可以利用葡萄渣製成,一次將更多農作廢棄物投入再生循環。
此外,在外觀方面,相較於一般塑膠椅差距不大,儘管肉眼能看見植物纖維,但表面觸感不粗糙,待未來商品化後,就會出現於當地合作的學校教室中。
至於為何會促成合作?蔡秉翰回想:「當時,我們和當地政府機關及業者接觸交流,將『循環經濟』做出實際應用的信念,讓對方相當驚艷,他們對於將農作廢棄物應用在產品鏈的做法很有興趣。」而實際做出葡萄渣的產品端到當地時,蔡秉翰說:「他們很喜歡,也認同這項理念。」
第一步不好走:生產難度提高,天然原料變數大
走上研發環保材料的路,鉅田起初進行生產,遇到不少困境。
由於臺灣尚無其他企業完整利用循環經濟的模式,再利用農業廢棄物,因此鉅田從收集原料、加工到生產,都要另外尋找代工廠配合,最終才能製出產品。
蔡秉翰提到,代工廠願不願意合作,進行原先沒有在做的事情是一項大挑戰,原因在於,雖然都是用同一臺機器下去製作,然而過程難度提高,「原本將原料倒進機器開始跑就好,但是天然植物的物性不穩定,沒有辦法用既定的經驗下去製作產品,製程變數大,溫度、濕度等條件都會影響成品好壞。」
母粒。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鉅田花費一段時間,和工廠反覆教學和溝通,摸索出合適的 SOP,克服困難,其後終於能順利完成量產,未來期盼能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原料來取代塑膠,提供臺灣工廠天然材料,供其生產出更環保、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不自己建立工廠,而是將東西分配出去,等於是『衛星工廠』的概念,同時也是一種『資源共享』。」
PLA 爭議大?鉅田持續研發「二代材料」
除了生產問題,鉅田在推廣循環經濟時,也面對來自部分消費者質疑的挑戰。
目前,一次性甘蔗吸管是以甘蔗渣添加全天然聚乳酸(PLA,生物可分解塑膠)製造而成,要生產百分百的植物原料吸管尚有難度,外界也傳出「還是塑膠」、「不夠環保」的聲音。(延伸閱讀:甘蔗吸管不是「真環保」?讓永續生活多一種選擇,也有效處理農廢料/專訪「鉅田友善材料」社會企業)
討論海洋廢棄物的再利用。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雖然 PLA 可分解,但臺灣現時未有完善的 PLA 回收機制,因此現行處理方式主要是當成一般垃圾焚燒或堆肥,儘管如此,鉅田認為PLA 符合可分解、對人體無害、使用丟棄後不會對大自然產生太大負擔的特性,仍能減緩塑膠氾濫帶來的問題,也因此獲得國外生物可分解認證,並根據檢驗報告,申請臺灣的生物可分解環保標章,但 PLA 不是團隊最終解方,他們的目的仍是達成「減塑」。
「我們知道產品不見得是 100 分,可能是 60 分,但我們會逐步完善。」蔡秉翰坦言,即使 PLA 可分解,但在少數國家或城市依舊「不受歡迎」,對此,團隊也正持續開發第二代材料,試圖取代成品當中的 PLA,進一步實現友善地球的目標。
減塑是全球趨勢,東協國家陸續起跑
全球面臨失控塑膠危機,減塑已然成為國際趨勢,鉅田和日本、法國等地都有合作,特別的是,在天然吸管銷量方面,東南亞國家的需求「非常大」。
蔡秉翰指出,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在環保觀念和政策上陸續起跑。根據報導指出,鑒於海洋塑膠垃圾氾濫的問題,東南亞國家協會(以下簡稱「東協」)成員國相繼提出限塑法規,例如越南和泰國超市禁售塑膠吸管,並改以芭蕉葉包鮮蔬;在另一則報導中,也列出多個東協國禁塑膠袋的相關措施。
國外論壇上,鉅田分享品牌理念。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以越南或馬來西亞為例,許多臺灣的連鎖手搖飲料店到國外展店,為了配合當地環保政策,業者會與我們聯繫。雖然臺灣的連鎖飲料業者現階段仍在觀望,但經過我們持續的向業者宣導,漸漸感受到業者想為環保盡一份心。」蔡秉翰分享自身觀察。
另外,鉅田作為 108 年度臺北市輔導社會企業之一,在與國外客戶討論案子時,市府也從旁提供企業內部人事及經營方面的諮詢與建議,「讓鉅田逐漸制度化,建構一間能跟國際企業合作的公司。」
實踐 SDGs 目標,致力創造永續經濟
面對國內,除了鉅田主動向外洽談,也有許多農民或廠商會主動詢問,討論是否能讓農作廢棄物再製利用,例如香茅油的廠商寄來香茅草、醬油廠商寄來釀造後剩餘的黃豆或黑豆渣,供鉅田進行測試,找出讓農廢變身,賦予新價值的可能性。
鉅田創立「100% 植」,開發農廢再製產品。圖/鉅田潔淨技術提供
出訪國外多趟,蔡秉翰回想起法國機場的宣傳看板,當他看見上頭播放的不是企業贊助廣告,而是聯合國的「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介紹圖時,不禁使他有感:「我們做的事情,真的都在朝這些方向努力。」讓團隊在回到臺灣後,又更堅定實踐環保的心意。
蔡秉翰坦言,如今鉅田的能量還太小,希望未來理念傳得更廣、更遠後,隨著組織茁壯,能解決更多減塑及農廢的環保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