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17 [108年度社企特輯]減塑之道──對抗「一次性使用塑膠」的習慣/專訪仁舟社會企業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最新消息

2019.10.17

[108年度社企特輯]減塑之道──對抗「一次性使用塑膠」的習慣/專訪仁舟社會企業title

文/何怡君


仁舟社會企業的減塑產品。/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最近網路掀起「真人開箱」風潮,仁舟社會企業(以下簡稱「仁舟」)也拍下仁舟淨塑禮盒的開箱照,裡頭有矽吸管、蜂蠟保鮮布、貝殼棉網包,秉持著「淨塑」理念,分別取代常見的塑膠吸管、保鮮膜、塑膠袋。


多元組合的淨塑禮盒開箱照。/取自仁舟社會企業臉書專頁

仁舟從2016年成立至今,推出 11 項減塑產品,副總經理王文蘭說:「研發產品的出發點,是這一次,我們打算取代什麼?」由於理念鮮明,仁舟吸引來的員工也多是不「塑」之客,在生活中力行減塑。

兩個月一次的新品開發會議上,  8 名員工你一言、我一語,說出自己觀察到的國內外新觀念及做法,展開一場熱烈的環保議題交流,而新產品的研發方向,也就在討論之中誕生。

從海廢最大宗著手──研發環保餐飲用品
仁舟最近有新成員加入,第 4 季迎新活動將要一起去淨灘。王文蘭笑說,夥伴們都很關心環境議題,平時即常自發性的參與淨山、淨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活動。

要做到環境永續,垃圾清除與環保產品的開發皆為必要,一端是面對已產生的塑膠製品,持續靠著淨灘補救處理;另一端則是強調從源頭減廢,以環保的取代不環保的。

王文蘭說,接觸海廢(海洋廢棄物)後會發現,人類製造的垃圾多和飲食有關,因此仁舟研發的 11 項產品中,有 8 項為餐具,淨塑、減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仁舟同仁前往淨灘。/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個『巢』就是地球,當有了孩子後,這感受又特別深刻。」王文蘭身為一個小女孩的母親,期待自己能做些什麼,而創辦仁舟的股東們也是一群有孩子甚至孫子、關注環境議題的中小企業家。

仁舟運作的模式,是由股東們出資,盈餘全數再投入淨塑產品的研發、支持減塑教育的NPO組織與照顧員工,而王文蘭等專業經理人則負責經營管理。「產品力」是仁舟最看中的核心,「產品做得好,口碑自然會傳散。」

仁舟每年投注在行銷的費用不多,今年上半年蜂蠟保鮮布與設計品牌──印花樂合作,登上募資平台,募到近 200 萬元、獲得 1 千多個家庭支持贊助,藉此擴展品牌知名度。平時則由員工替產品拍攝介紹影片、使用者推薦影片,以及與異業合作、在大小通路販售、參與展覽等方式推廣。


仁舟在台北國際展會上介紹產品「水源寶育樹盆」。/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此外,仁舟連續兩年接受臺北市政府社會企業輔導計畫,透過媒合,有機會讓一些企業認識他們,增加更多合作的可能性,並且他們也參加產業局舉辦的培訓課程,持續精進實力。

矽吸管從生活出發,就是要你依賴它
仁舟研發產品的源頭,從夥伴們自身的生活出發,先設定要替代的塑膠物為標的,再試想解方,並由團隊共同考量其替代性、必需性、迫切性,以及產品特色、研發的延伸性等等要素,最後選出現階段要投入研發的產品。

今年政府大力推行減塑政策,形成減塑產品利基,仁舟的業績跟著成長。但也因此有更多如仁舟的社會企業,以及一般企業、 NGO 加入生產減塑商品的行列。仁舟認為,越多人投入這行業越好,因為他們的競爭者從來就不是彼此,「而是 『一次性的使用習慣』與『便宜、方便的塑膠』。」她說,塑膠本無罪,但問題出在人們使用它的方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資訊, 目前人類所生產出的塑膠製品高達 95 %是「使用一次即丟」,對環境造成極大的負擔。

環保產品兼負環境教育的使命,目標是讓使用者培養好的使用習慣,脫離一次性使用產品,以及對塑膠的依賴,改變生活方式,進而為環境減壓。這其中,產品是否吸睛、好用,能成為使用者的「習慣」,則是至關重要。


仁舟與臺灣設計品牌印花樂合作的蜂蠟保鮮布銷售極佳。/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王文蘭說,仁舟大部分的產品研發也沒什麼大道理,就是從使用經驗出發,再與夥伴、廠商一起找出改善之道,讓消費者不只是擁有它,更能習慣性的使用它,達到真正的淨塑之效。

以矽吸管為例,仁舟決定研發環保吸管時,市面上已有多種環保吸管。他們首先思考現行的使用上,常見哪些「不便利」,像是飲料封膜插不下去,只好派出手邊的鑰匙、原子筆等尖銳物出場;吸管管壁清洗不易,曾有人從中拉出驚人的「黑汙垢」;長條狀的體積無法縮減,攜帶較為不便等等。

經過8個月的研發與測試,仁舟員工及親友全都是測試對象,最終,他們選定與奶嘴相同材質的天然矽晶,確保安全無虞,柔軟的材質也能善加利用,可對折方便攜帶,管壁摩擦管壁即可清洗,無須再多一支刷子。此外,透明的管身可確認裡頭有無髒汙,再附上一個三角形的三稜膜戳,作為戳開封膜之用,取代一般提供一支塑膠小刀的方式,讓「插吸管」的環節不再成為環保吸管的痛。


矽吸管及三稜膜戳組。/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改良百次育樹盆,適應環境差異性
「每個產品沒有最好,只有不斷努力做到更好!」王文蘭說,研發的過程中,反覆測試最花時間,每項產品推出後,他們也仍持續找尋變得更好的可能。

其中,測試過最多版本的產品,為取得 2 項專利、目前屬於 B to B (business to business)的商品──水源寶育樹盆,歷經了 2 年多、破百次的改良測試。而研發育樹盆的契機是在仁舟成立之前,時值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投入海岸造林多年但希望有相關輔具可以協助樹苗的成長與提升存活率,即找上仁舟董事長湯文清共同研發植樹輔具。

要在鹽分高、風沙大的海岸線植樹,樹木的成長備受考驗,存活率往往不到一半。慈心與仁舟守護環境的理念相同,慈心希望借重仁舟研發、設計產品的專長,製作協助樹苗長大的育樹盆,提供蓄接雨水、防風、 防日曬、防雜草及保濕等功能,提高海岸植樹的成功率,鞏固岸邊砂土,守護臺灣的海岸第一線。


慈心基金會運用水寶盆植樹。/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然而,看到荷蘭有製造相關的育樹盆,但是選用塑膠材質,在專業植樹動輒上千棵樹的情況下,樹苗順利長大後,也難以將育樹盆一一移出,無法分解的塑膠對當地土壤造成汙染。

於是,仁舟夥伴跟著慈心的植樹團隊,跑遍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雲林縣等北、中、南臺灣,了解各地的土壤、溼度、氣溫環境差異,以及各地適合種植的樹種,試圖找出材質天然又能適應此多元差異的植樹輔具。

最後,仁舟於去年一月正式推出水源寶育樹盆,盆體原料為回收再生紙,能夠盛裝 15 公升的雨水,當中再放置 2 條導水繩,運用毛細現象,將水分向上傳送,提高了樹苗的存活率至 7 到 8 成,待樹苗長成後,盆體也可在土壤中自然分解。


水源寶育樹盆大大提升植樹效能。/仁舟社會企業提供

「我們不敢說現在的水寶盆能適合各種環境、土壤與樹種,我們仍在持續改良中。」王文蘭說,仁舟期許做個「謙虛的實業家」,面對多變的消費市場,在做法上保持彈性,在理念上堅持如一,如同一葉輕舟的漣漪,與眾多「減塑盟友」一同守護整片壯闊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