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4
Post on: 十一月 1, 2018 NPOst公益交流站/游家榕
圖/rawpixel @ unsplash
「你是否試過用 90 公分的高度觀看這個世界?以 120 公分的視野觀察生活周遭?90 公分跟 120 公分的視野又有什麼不同?」兒童福利聯盟官網(以下簡稱「兒盟」)上如此寫著,揭示著「其實孩子跟你想像的不一樣」。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讓孩子在健全的環境中成長,就等於替社會播下美好的種子,朝更健康、幸福的方向前進。但兒童議題涉及層面極廣,從與孩童切身相關的家庭成員、經濟條件、成長環境、同儕互動等,乃至於兒福法規的修法和倡議,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影響孩童生活健全與否的關鍵因素。
只修法還不夠,實際提供服務才是關鍵
臺灣自從解嚴後,民間自主發起的兒童少年非營利組織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兒福是臺灣發展最廣為人知的組織之一。兒盟的成立,起因於自 1973 年以來實施的《兒童福利法》已不符時代需求,於是多位關心兒童福利的立委、學術界的教授、專業人士及專業團體於 1990 年共同組成了「兒童福利聯盟」,並著手進行修法。
在歷經 3 個月、21 次會議後,1991 年由這個團隊提出的《兒童福利聯盟兒童福利法修正案》送交立法院審議。修法過程中,各方均認為應成立一永久組織,作為長期推展兒童福利工作的媒介,從而在同年底催生了「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成立。從政策倡議起家,走過近 30 年,兒福聯盟除了持續關注兒福議題、倡議相關政策,近來也開始將關懷的觸角從「弱勢孩童」延伸到「所有孩童」身上,結合創新的軟體和硬體,試圖為更廣大的孩童和家庭建構理想的成長環境。
「雖然從修法起家,但組織成立後才知道,原來很多事不是單靠修法就能解決。」現任兒盟事業發展組專員的張乃云表示,組織開始運作後,才發現「政策」僅是結構性問題的其中一環,還有許多問題等著有心人來解決。為此,兒盟除了持續關注社會脈動、倡議政策,也陸續推出各種如收出養服務、單親家庭服務、家庭重建、托育諮詢服務、強制性親職教育、失蹤兒童少年資料中心與研究發展等對臺灣影響甚鉅的服務。
圖/Myles Tan @ unsplash
在人力與規模上,兒盟從當初僅 3 位工作人員發展至今,在臺北市的中區、南區都已設有專屬的辦事處,同時在苗栗、花蓮、新竹、基隆及高屏等地也都設有工作站,逐步發展成面向齊全、與時俱進且深具影響力的民間組織。明年甚至將再度成立專屬的交誼兼學習空間,增加孩童、家長和工作人員彼此認識、互動交流的機會。
積極介入社會,迅速提出相應策略因應
而兒盟的持續茁壯,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它總是積極地關注社會問題,並且能夠時提出合宜的方法作為解方。
以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為例,當年震災後,兒盟立即設立了「家庭重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為災區孩童與家庭提供長期且持續的福利服務和心理重建工作;10 年後(2009)的莫拉克風災也不例外,兒盟迅速在「重災區」南部成立了「家庭重建組」,隔年更持續至高雄市桃源區成立「桃源工作站」推展方案,請手作老師駐點授課,教導弱勢媽媽們製作「襪子寶寶(用襪子做的手工布娃娃)工作坊」,再透過兒盟的包裝和行銷,轉化成捐款贈品或義賣品銷售,幫助弱勢媽媽們增加收入、減輕壓力,同時也幫她們從中找回笑容和希望。
圖/Kelly Sikkema @ unsplash
除了重大災變後的家庭重建服務,兒盟鑒於我國離婚率愈來愈高,曾在 2001 年遠赴澳洲考察, 於 2003 年正式在臺灣展開離婚協議商談服務,該項服務更於 2010 年榮獲「 2010 年亞洲傑出家庭工作計畫」傑出貢獻獎。一路以來,兒盟也長期針對對兒童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推展兒童福利相關服務方案,亦貢獻於兒童收出養制度化的建立與資料管理、失蹤兒童協尋服務、托育諮詢服務等。
同時,在兒童福利的倡議和研究上,兒盟也持續藉實際的扶助經驗,轉化為更實用的資料庫並開發新的博播途徑。從最初的主動修法、送交審議,發展到定期進行兒童生活狀況和福利調查、建立兒童福利資料庫,透過各種媒體、活動進行兒童權益倡導,以及兒童福利諮詢服務、兒童福利實務創新方案規畫與方案評估、定期參與國際兒童福利組織活動,甚至是對社會服務創新福利相關法令的關注等。
圖/rawpixel @ unsplash
持續擴大服務範圍,貼近大眾的多元需求
隨著組織的成長,雖然經驗愈來愈豐富,卻也讓兒盟發現,其實社會問題並不一定來自所謂的「弱勢家庭」。張乃云進一步指出:「有別於過往較專注於弱勢孩童,兒盟也發現即使是經濟條件尚可甚至更好的一般家庭,也有許多教育或教養的問題待解,長年卻未見專業的組織提供相應的協助。」已累積許多扶助實務經驗的兒盟,也希望能透過既有的專業基礎「普及化」,幫助到更多的家庭與孩子。
舉例而言,預防校園霸凌的人際關係課程、提升家長心理素質的喘息課程、給新手爸媽上的幼兒教育課、鼓勵兒童參與公共議題的兒少培力營等,都是兒盟因應新趨勢所開展的項目,「在今年暑假的試運作階段時,許多家長上完課後都很希望再次加開課程,迴響不錯,也代表市場的確有這樣的需求。」回憶起活動現場,張乃云如此表示。
明年兒盟甚至還要啟動一座大型空間,作為實踐這些課程的新場所,同時也讓不同家庭的孩童和家長,有更多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
圖/Olav Ahrens Røtne @ unsplash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兒福聯盟更以「唯二」的非營利組織之姿,入選為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中的 15 家社企之一。根據臺北市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該計畫主要依組織的永續發展能力(40%)、社會創新力(30%)、社會影響力(15%)及公司治理(15%)進行評分,並依總分高低排序選出年度 15 家團隊。
這次兒福聯盟不僅入圍,分數甚至排名前 5,證明了即使是非營利組織,也能透過具公益性的創新思維和工具,來達成社會創新的目的,真正實現「讓孩子的事變成大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