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0.21 [107年度社企特輯] 火災現場的動態導引,指引每一條生命出路/專訪「瑞德感知科技」社會企業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8.10.21

[107年度社企特輯] 火災現場的動態導引,指引每一條生命出路/專訪「瑞德感知科技」社會企業title

Post on: 十月 23, 2018  NPOst公益交流站/許蒼恩

圖/瑞德感知提供

2018 年 4 月 28 日晚間 9 點 26 分,桃園消防局接獲民眾報案,平鎮區的敬鵬印刷電路板工廠起火。原本以為 2 名移工受困於遭烈火吞噬的廠房中,桃園市政府消防局平鎮、埔新分隊 2 名小隊長抵達現場後,隨即帶領 5 名隊員衝入火海救人,一路前往 3 廠搜尋。隨後,火場因為發生爆炸而全面燃燒至無法控制,指揮官隨即命令全體隊員撤退,但已經來不及。7 名深入火場的消防員分別因為遭重型機具壓住,與吸入過多濃煙與化學物質而無法順利撤離。

直到 29 日凌晨 3 點,敬鵬工業負責管理移工的舍監才到場,告知現場警消失聯移工是住在隔壁棟 2 廠 4 樓的鐵皮宿舍。一個錯誤的訊息,讓消防隊員冒險深入火場,更因為工廠沒有即時提供廠房平面圖,使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前往超量放置 2,400 公升柴油、400 公升鹽酸及雙氧水的危險區域,最終造成 6 名消防員及 2 名泰籍移工罹難。

「這些原本都可以避免,將定位系統安裝置工廠,確認危險物品的位置與數量,就可以讓消防人員避免往那裡行動。」談到今年 4 月發生的敬鵬大火悲劇,瑞德感知科技董事長陳寶琳不禁感嘆。


圖/ Shenghung Lin @ Visual hunt, CC BY-NC-ND

瑞德感知科技成立於 2013 年,從「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出發,開發智能疏散「動態導引系統」,以解決火場逃生難題,期望有效降低火災人員傷亡,提昇公共區域安全係數。

「當看到火災造成人員傷亡,就覺得責任更大了。」陳寶琳強調,火場資訊不明是傳統消防系統最大的癥結,「現在普遍的收訊總機收到火災警報後,就會發佈警訊,再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他接著說明,除了起火室內的人能明確知道火源在哪裡、該往哪個方向逃生,受困於火場中其他空間的人即使聽到警鈴聲響,亟欲找到緊急逃生路線,所看到的每個出口標示燈及避難方向指示燈也都亮著,但這並不代表每個出口、每條路徑都是安全的。

「有些人就是因為逃錯方向,或者安全門被堵住、推不開,結果就被濃煙嗆昏,倒在逃生路上。」一旦火災發生,所有傷害都難以估計,而在火場裡的每一個選擇與應變,都將成為能不能存活下來的關鍵。


瑞德感知科技董事長陳寶琳(左一)與總經理林筱玫(右二)。圖/瑞德感知提供

達到資訊有效性,研發動態導引系統
黃金逃生時間只有 90 秒,應該怎麼逃?「瑞德感知科技所研發的動態導引指示燈會精確指向遠離災害的地方。假設場域裡有 300 個感測器,主機會匯集所有偵測數據,知道哪些感測器因高溫或火勢而毀損,那些則還正常運作。而正常運作、沒有接收到異常資訊的即代表是安全區域,相對的就是危險區域。」

陳寶琳進一步解說運作機制,藉由安裝在各點的無線感測器蒐集數據資料,像是溫度、溼度與煙霧濃度,將其傳送到電腦主機進行「火災成長演算法」運算,以預測火勢延燒的路徑,再透過軟體規劃出每個定點的「最佳逃生路徑」,最後傳送至動態導引指示燈,指引安全逃生方向,幫助民眾在最短時間內疏散至各個安全逃生門,順利逃離火場。

除了協助受困者逃生,所有火場內的資訊與運算資料皆會同步備份至雲端,依序通報相關的樓管單位與業務人員,未來更可以移報至消防單位或防災應變中心,「如果將資訊交給消防隊,他們就可以透過這些數據判斷場域是否安全,進而規劃如何救災、行動,將危險降至最低。」

瑞德感知的動態導引號誌 V.S. 一般逃生燈具

 

臺北車站智慧化,不僅便利還更安全
即時、準確的消防資訊能大幅降低火災造成的傷害與損失。「我們正與臺北市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化車站。瑞德科技專門負責智慧化安全系統,系統裡的資訊都會同步連結至臺北市消防局。」動態導引系統導入知名地標,無疑是推廣智能防災的一大契機,卻也讓瑞德感知科技下了不少工夫,陳寶琳回想初期的系統整合階段,「臺北車站包括臺鐵、捷運、高鐵、機捷、地下鐵,每個隸屬於不同單位,消防系統使用的收訊主機也不一樣。」足足花了 8 個月的時間,才將所有收訊器整合至瑞德感知的主機。

「目前,臺北車站智慧化的工程還在進行中,系統燈具預計明年上半年會裝。」陳寶琳滿意的說,屆時只要手機裡安裝「臺北車站通」的 App,一旦發生災難,App 就會自動切換成逃生指示系統,透過車站內 4,500 枚藍芽定位裝置,隨時可以定位,藉此告訴持有者所在位置,民眾就可透過 App 引導與燈具的指示,找到安全的逃生路線。


圖/瑞德感知提供

突破法規辨識需求,在防災教育中強化居住安全需求
臺灣消防產業封閉,數 10 年來消防系統發展緩慢,「大家都知道有改進的空間,也曾經有人想要改良,但涉及法規、舊有產業型態等因素,所以望之卻步。」陳寶琳不掩飾的接著說:「起初最大的阻礙是現行消防法規,其中規定指示系統的逃生圖示必須是靜態。」

事實上,隨著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建築往往混合交通運輸、購物商場等多種使用機能,傳統消防系統與陳舊法規已經幾乎無法因應逐漸複雜的生活場域,而面臨法規與科技尚未接軌的過渡期,瑞德選擇結合動態與靜態的指示燈具,以符合現下的法規需求。不過,在持續與政府溝通後,法規也逐漸開放,瑞德感知科技部分產品近 2 年通過驗證後也逐一上市。「此外,今年 4 月份我們也申請創新法規沙盒,中小企業總會以已經把申請書呈給賴院長,相信之後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更多法規問題。」


圖/瑞德感知提供

民眾思維共同創建出我們所居住的社會環境,「多數人存在著僥倖心態,覺得災害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陳寶琳舉例,曾經多次至住宅建商推廣智能型疏散系統,卻還是難以跨越溝通屏障。原因出在需求認知上的差異,「智能消費型產品是能讓消費者有感的,因為享受的東西馬上就能看到,每天都可以用。但智能消防產品裝在牆上、通道上,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很容易就被疏忽。」大眾對於居住條件的偏好與顧慮仍然著重於「便不便利?」、「舒不舒適?」、「隱私是否足夠?」往往忽略最重要的部分:「環境是不是安全?」

「要改變大眾的認知,需要花一些時間。」於是瑞德感知科技從教育開始著手,「我們提供了一套系統給臺北市防災教育館,許多教育機構、學生到那裡學習如何逃生。」陳寶琳認為當民眾有了更多瞭解,就會越來越重視居住安全的議題。

從被動的逃生指引,到主動的預警系統
「我們的系統還是太被動了。目前系統是已經發生火災,才告訴人家怎麼逃生、滅火,怎麼做後續火災鑑定,這是一個被動的模式。」陳寶琳認為目前的系統,對於某些醫療照護場所的幫助並不大,「像是醫院或療養院,就算我們告訴他該往哪裡逃,他們也逃不掉,因為他們行動不方便,需要別人的幫忙才有辦法離開。而普遍照顧現場配置的人員數,根本無法幫助所有人逃生。」


圖/瑞德感知粉專

對於瑞德感知科技智能逃生系統,董事長陳寶琳有更深的期許,「之後,我們要做一個主動的預警式系統。假設區域裡出現異常的環境數據,卻還不到火災報案標準時,系統會將場域裡的情況傳達至管理中心,並透過 App 將資訊傳給所有應該知道的人。若附近有監視器,則會把畫面同步傳送,同時自動開啟附近的逃生門。」把整個場域當作物聯網,藉由系統將蒐集來的資訊透過儲存、分析、判斷,必要的話即刻啟動預警機制。「臺北市政府產發局提供 670 萬的研發補助費,協助我們開發這個系統,目前最困難的是演算法,現在公共場域都很廣、很複雜,所以資訊運算要夠快,但這也是瑞德感知科技最核心的技術能力。」陳寶琳的話語中充滿自信。

「規畫每一個系統時,我們會盡量把所有情況考慮進去,因為這涉及每一個人的生命安全。只要多想一點,結合我們的數據運算、資訊整合專業,也許就能多救一個人,多幫助一個人逃生,這也是當初創立瑞德感知科技的原因。」

延伸閱讀:
林立青專欄/「他們原本不會死」,那些沒有選擇、蝸居違建的移工們
花蓮震災中的微光:這一次,我們終於讓救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