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9.01 「找回臺灣常民的使用者力量!」用價值推展公益的綠點能創-專訪綠點能創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最新消息

2016.09.01

「找回臺灣常民的使用者力量!」用價值推展公益的綠點能創-專訪綠點能創title

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5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輔導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改變了臺灣的社會企業「綠點能創」。

出 身社會學博士,卻毅然投身再生能源的綠點能創共同創辦人陳惠萍,身型看來瘦小,卻從小就反骨。她喜歡在主流之外設想任何可能,探究被忽視的邊緣弱勢。碩士 班時,陳惠萍就開始研究身障人士的身體建構與觀看,因此接觸到醫療社會學,進一步深入相對冷門的替代醫療,從使用者(病患)的角度去思考醫療體制,尋求另 類醫療(主流西醫之外的其他療法)的可能性。到了博士論文階段,她又轉而從科技與社會領域出發,試圖在當前的能源體制下,去思考遭排擠的再生能源。

出身社會學博士卻投身再生能源的綠點能創共同創辦人陳惠萍
出身社會學博士卻投身再生能源的綠點能創共同創辦人陳惠萍

「日本 311 大地震後,我深刻體認到超乎人類預期與想像的科技災難是存在的。」陳惠萍嘆息說:「從那時候起,許多人也開始認真思考,我們在家裡隨手插上插頭就會出現的電力從何而來?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答案是幾乎沒有。以火力發電為大宗、核能發電為次要占比的臺灣,再生能源只占 4%。即使身為全球第二大太陽能板生產國,臺灣人自用的太陽光電也少得可憐,時至今日,太陽能利用仍以企業為最大用戶。

讓常民參與能源轉型
「社 會學一直要強調的,是『常民』的角色,也就是一般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我想說的是,無論是醫療還是能源,使用者都是有力量的。我們不只是資本社會中的『消費 者』,我們還是有能動性的『使用者』。」對陳惠萍來說,科技發展與常民的關係是需要思考的,為什麼臺灣參與太陽能使用的人這麼少?為什麼我們生產的大部分 太陽能板都銷往歐美?為什麼德國半數以上的常民家戶會很自然的申請使用太陽能?臺灣民眾的「能動性」在哪裡?

臺灣民眾低度使用太陽能板的原因
臺灣民眾使用綠能比率低的原因

2009 年 8 月,莫拉克重創臺灣,也催殘了屏東。當時的屏東縣長曹啟鴻趁勢推動「養水種電」,將原本就因超抽地下水而地層下陷的魚塭及蓮霧果園災區,改租給電廠架設太 陽能板,配合同年甫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臺電因此保證收購太陽光電持續 20 年,以符合政府的躉購政策。如此一來,不僅災區土地能休養生息、提升經濟效益,地主與魚塭農民也能收取租金和光電收入。

「311 之後,我和幾位朋友發起一項夢想計畫,讓日本受災最嚴重的福島弱勢孩子來屏東,看看這些重新被利用的廢耕地與魚塭。希望透過屏東創新的做法,讓他們知道, 重大災難之後,家園永遠都有重建的可能。」陳惠萍強調,自然災難看似隨機,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弱勢在災難中會更顯其脆弱,尤其 10 歲以下的孩子因輻射而罹癌的風險,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

「那次計畫順利完成,孩子們離開日本的時間雖短,但是很重要的喘息。然而我們也再次感受到,做公益看似很簡單,只要目標與理念明確,就會有人支持,但這樣一次性的支持是不長久的。想要持續做好事,我們就迫切需要一個能自給自足的企業模式。」

未命名
屏東推行養水種電計畫/圖片來源:https://youtu.be/pwymX4WapXo

對綠點能創來說,他們想做的「好事」,核心宗旨就是「讓大眾一起使用綠色能源」,讓臺灣社會的每個人、每個家戶都能很簡單的參與能源轉型。屏東的養水種電開了先例,讓臺灣的太陽能板不再只能跟「屋頂」綁在一起,而綠點則決心把這樣的應用發揮到極致。

價值與獲利的完美結合
2015 年 7 月,在臺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的帶領下,5 個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成立了「綠點能創」,到今年,他們陸續完成了兩個平臺──公益平臺 SolarWe(綠能公益)和投資平臺 EverDawn(綠益共享)。

綠點能創團隊
綠點能創團隊

「成 立綠能群募平臺,是綠點能創邁向理想的方法。SolarWe 做的是綠能公益,旨在把民眾的捐款愛心放大,幫助臺灣的公益組織;EverDawn 則希望讓全民共同參與綠能投資。」陳惠萍解釋:「我們的收益來自於平臺手續費,但目前為止,EverDawn 成長較快速、提供的服務也多,因此成為主要的收益來源。」

簡單來說,SolarWe 藉由群眾募資,為公益組織架設太陽能板,再由臺電保證收購 20 年,如此每 2 個月、持續 20 年的太陽光電收入,成為公益組織的重要補貼。陳惠萍強調,臺灣許多公益組織的能源耗費都超過總支出的 10%,落入所謂的「能源貧窮」,而太陽光電的收入,總結下來可為非營利組織帶來原捐款金額的 1.6 倍收益,是極大的支持。臺灣國際兒童村和屏東的勝利之家都是目前成功受惠的好例子。

「臺灣國際兒童村是我們第一個上線的公益提案,原本希望 拉攏企業做 CSR(企業社會責任),沒想到捐款的幾乎都是一般民眾!這點出乎意料,卻也讓我們大為振奮。表示我們的理念是能推動、受到大眾肯定的!也因此才有辦法回 過頭去說服企業參與。」回想創業初始的跌跌撞撞,陳惠萍百感交集:「那時候我終於確定,臺灣是可以做綠能公益的。」

另 一方面,EverDawn 則鼓勵民眾購買別人家屋頂的太陽能板,以板數為單位計算回饋,參與綠能投資。這個方法自此讓沒有屋頂的常民家戶也能參與支持綠色能源,打破了過去的地域及 建築限制。甚至能結合 SolarWe,讓募資成功的非營利組織,轉而加入 EverDawn,去投資別人的太陽能板,以此獲益,形成 2 個平臺的完美結合。

「我是很理想性的人,在組織裡經常需要去說服別人,在公益這部分堅持下去。」陳惠萍笑說,創業之初非常辛苦,對於無法快 速獲利的 SolarWe,大家在疲憊之餘有時會產生質疑,但如今,他們看到了 2 個平臺各自的價值綜效。「SolarWe 是我們理念的體現,代表的是綠點能創的『價值』;EverDawn 則是我們生存的必要,讓綠點能創得以自給自足。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兩平臺

創新與機會,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
「自給自足,持續做好事,解決社會問題」,就是綠點能創對於「社會企業」的想像與定位。然而一旦真的成了「企業」,如何走得遠、走得久,對這個剛誕生不久的年輕組織來說,成為嚴峻的課題。究竟綠點能創該如何將「再生能源」這個冷硬的議題,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很多時候,創新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陳惠萍以社會學的觀點分析綠點能創的未來:「當我們跨過身邊的強力連結,亦即關係緊密的親人好友等『舒適圈』,跟不同領域的人接軌,才有可能擴散機會。這也是綠點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圖片來源:https://youtu.be/pwymX4WapXo
圖片來源:https://youtu.be/pwymX4WapXo

同時,社福團體也因此成為社區的擴散節點。「臺灣社福團體普遍對太陽光電不了解,並且有許多刻板的想像。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趁機舉辦免費講座,把周遭社區全部拉過來說清楚的好時機。」

陳惠萍解釋,社福團體裝設的太陽能板,不僅能引起社區居民的好奇探問,也可以藉機擴散再生能源的使用概念,讓更多人了解政策資源,願意參與,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賦權(充權)過程。

綠能公益的行動價值

綠點能創因此對未來樂觀以對,將來預計會邁向專業的再生能源群募平臺:「以後,只要是跟再生能源有關的群眾募資,不限於太陽光電,我們都歡迎大家提案。期望臺灣社會能一起邁向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陳惠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