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5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輔導
星期六午後的松菸文創,兒童福利聯盟在一號倉庫展區擺開熱鬧的 25 週年活動。互動展區、親子樂園、軌道車、遊戲間,吸引不少大人小孩前來同樂。有趣的是,門口川流不息的人潮,卻不斷被一臺神祕的捐款箱吸引,流連停駐。
隨著硬幣投入,捐款箱上方接連冒出五彩繽紛的泡泡,現場圍繞著興奮的孩子們,高舉著雙手試圖在泡泡海中,抓到一顆屬於自己的氣泡。一旁的爸爸媽媽看著孩子開心,也跟著開心,青年情侶佇足觀賞,忍不住也投錢玩玩。
一整個下午,硬幣不斷被叮噹投入,「昨天有香港、新加坡的遊客經過,還說臺灣的公益募款好有創意呢!」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主任陳雅惠說。
DSC03186
DSC03154
客製化這臺捐款泡泡機的,是心展物聯網的創辦人黃則斌。2014 年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甫從研究所畢業的黃則斌跟著衝進立法院;同年,柯文哲競選臺北市長,25 歲的黃則斌隨後加入競選團隊,幫忙收取小額現金捐款。
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黃則斌卻由此做出了一臺捐款箱!當時這臺捐款箱還沒有花俏的泡泡機,全然是出於「責信」的初衷,因為黃則斌看見的,是臺灣現金捐款行為之間的「不信任」。
「捐款人會說,你拿我的錢有沒有好好用啊?我都不知道你花到哪去!收款的人也很苦惱,明明自己忙得要命、人力吃緊,還得撥空出來處理收據、收款、解釋用途。於是我想,要讓現金捐款箱變得可信,有什麼難的呢?」
工程學系出身的黃則斌,要打造一臺捐款箱實在只是小意思。他設計的捐款箱,可以在投錢之後清楚辨認金額,開出附上序號和 QR Code 的收據,民眾若需要收據,只要掃描 QR Code 或上網填寫序號,便可留下紀錄。
最重要的是,對收款的非營利組織來說,得到的並不只是捐款,而是整個捐款行為背後的資料庫。除了總金額,一天有多少人次捐款、哪個時段人潮最多、每次的捐款額度、捐款人的年齡職業背景等,都能清楚累積分析,對募款有莫大幫助。
此 外,民眾捐款後得到的收據,上面還可以結合組織要宣傳的文案或圖片,再次打造品牌形象。更別提客製化之後的「泡泡捐款箱」,吸引了大批人潮,還增加了「長 按就會噴泡泡」、「每 15 分鐘噴一次泡泡」的功能,吸引更多小朋友。「確實會因為這樣而提高捐款意願,」一對帶著小男孩的年輕夫妻說:「有這樣的捐款箱,就會想停下來看看募款單位 是誰。」
DSC03129DSC03134
2015 年 8 月 26 日,黃則斌將心展物聯網登記成立公司,朝社會企業經營邁進,公司宗旨即為公開、透明、信任、收據、回饋、歡樂。2 個月後,他的捐款箱進駐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每天以逾 10 萬元的速度在累積捐款總額,並且再也不用耗費大量人力與信任成本,憂心有人「不乾不淨」的摸走現金。
善用新意,宣傳不難
雖 說初衷是在責信,但背後的另一個龐大效益其實在於非營利組織的行銷操作。就以兒福聯盟這次客製化的泡泡捐款箱為例,因為只收 10 元硬幣,9 天活動下來捐款總額並不大,卻吸引了大量人潮駐足。每天都有無數小朋友為了看泡泡而央求父母投下硬幣,青年男女也因為好奇而屢屢嘗試,甚至有民眾笑說: 「其實我們只是為了讓旁邊圍觀的孩子們開心,而特意去投錢的。」
陳雅惠則說:「小朋友也許體會不到捐款是用到了哪裡,但我們希望盡可能把展場的活動都設計成互動式體驗,也讓孩子感受到,小小的捐款可以是件很美好的事。另一方面,父母也可以藉此確實幫助到弱勢家庭的孩子。」
黃則斌解釋,曾經有主辦單位在公開音樂會中用他的捐款箱,僅一天之內就募了 10 萬元。有人用捐款箱就是為了募款,有人用捐款箱則為了吸引人潮,用法不同,帶來的效益也不同。
DSC03195
「大 部分的非營利組織聽到捐款箱,只會問我『那可以回收多少』,他們用成本概念在想這件事,並且一聽到租金就卻步,覺得自己『志工多得很』,何需租這個。」黃 則斌說:「然而,這不是一件從成本概念出發的事。捐款箱帶來的是臺灣捐款行為的信任、責信、創意與行銷,利用這臺捐款箱,能結合的方式太多了。」
「例 如,你可以去跟電信公司或便利商店合作,在他們的駐點取代現有的枯躁捐款箱,我們也可以再客製化,如利用透明觸控面板秀出你的組織資訊、和捐款人互動,或 者跟聖誕節結合,捐款就能點亮聖誕樹、或捐款就能得到客製化小卡等。你也可以利用收據上的序號辦個拍照打卡上傳再加 hashtag 的活動,讓品牌很快擴散出去,同時又能累積捐款人資訊,了解捐款客群。」
「很多時候非營利組織覺得我是在推銷、在拜託他們用我的捐款箱,好像我是在逼他們,但其實我是在『幫』他們。」黃則斌笑說,NPO 應該更大膽的募款,需要多少錢、還差多少金額就大方說出來,用有趣的方式告訴大家,你們很需要捐款,讓捐款這件事變得有趣,自然能吸引人潮。
就是要做 NPO
黃則斌強調,前陣子國外紅十字會的「捐款就能打遊戲」捐款箱引起民眾一片驚喜,但我們是否應該想想,臺灣的募款方式能變出什麼創意?變出來之後,你又願意付出多少,來汲取那些可能無法量化的效益?
「過 去我們從現實生活中走進網路,改用信用卡和定期定額線上捐款。但一個只靠線上捐款存活的 NPO,如果辦活動都沒有人來,從來不跟社群見面,活得下去嗎?」對黃則斌來說,現在是時候重新從網路世界走回真實生活了。線下活動與現金捐款勢必該成為 經營社群的另一個重要手段,以此培養長期的社群關係。
DSC03173
這也是黃則斌堅持要為 NPO 服務的原因──「我不是要做個『做機器的人』,而是要做個『募款的人』。」一臺捐款箱,臺灣半數以上的電子工廠都做得出來;然而真正了解募款心態、捐款人矛盾心情、想改變臺灣「不信任」捐款行為的,還是只有黃則斌。
「我想我現在就是把自己準備好,先把知名度打出去,然後等待機會。」這也是黃則斌的創業體悟:「浪來了,就要跟上,不要在那裡嬉皮笑臉!」經歷過又衝又猛又多爭議的 2 次大選戰,這一次,黃則斌已準備好要找回臺灣人的捐款信心與募款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