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6.06 趙式隆 / 為什麼要鼓勵大家西進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6.06.06

趙式隆 / 為什麼要鼓勵大家西進title

創業是否真的需要在早期布局全球市場?

雖然目前許多人都認為因為臺灣市場太小,新創公司應於創業早期即布局國際市場,但這樣的觀點真的符合所有的產業嗎?大家必須先思考的是,臺灣對於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不如歐美國家,我們並不足以改變人類的潮流或生活習慣。如果公司所選的產品或服務需適應當地文化跟風土民情,也就所謂需要「接地氣」的產業,若在一開始把產品定位在國際化,你的產品可能可以fit in全球,但是沒有任何的市場可以Fit in你的產品。

其次談到中國,全球市場近年來有一大部分的主力放在中國市場,最近因為加入北京清華經管創業者加速器(Tsinghua SEM X-elerator),這一年來常在北京及上海遇到許多臺灣的青年創業者,大家共同的感覺都是因為網路長城的關係,中國市場與其他地區的玩法很不一樣。

臺灣創業家常認為因為都是華文市場,因此在打入中國市場是相較於其他國家容易,然而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由於中國市場的封閉,大多數的公司都在本地廝殺,再加上大陸投資公司奉行賽道理論,他們習慣在初期大量投資類似的公司,慢慢再開始將落後的團隊資源收回,投資在前端團隊上面,因此若公司無大量的資本支撐,很容易就會變成賽道上落後且消失的公司。所以總結要怎麼打進全球市場,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錢」。


臺灣新創公司找錢的困境?

所以要打國際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錢!就網路創業圈來說,我個人認為最低的標準是500萬元,一個公司的CEO一定要有能力去跟三個F:朋友(Friends)、家人(Family)跟傻子(Fools)募到第一筆資金。但當公司用第一筆500萬做完市場驗證之後,未來需要更多資本支援,這時候就需要創投的資金進入。然而很可惜的,在臺灣要找到會協助這麼早期的創投真的非常少,除非是非常優秀或非常幸運的新創公司,不然真的非常難被青睞。

臺灣在聯發科、聯電在創業的時代,曾經是全亞洲創投的熱點,但如今已經是全亞洲非常冷清的市場,原因在哪?第一個原因是目前在外進行投資的GP們不了解現今的網路創業市場,第二來是因為大家做投資都是想要將本求利,目前臺灣的現狀卻是–「沒有新創公司真正讓創投覺得賺到錢了!」

就近年來幾個知名的例子,如:阿碼科技、What’s The Number、Whoscall等公司,分別被美國、大陸及韓國公司收購,雖然媒體大肆報導,然而以全球角度來看,這些金額僅是B輪~C輪的投資金額。要讓創投真的認為「賺到錢」,至少要有20、30倍的利潤,然而目前臺灣尚未出現這樣的公司。所以臺灣現在最需要的是甚麼?臺灣最需要的是一個Super Hero、一間獨角獸公司,讓臺灣的創投有信心。


獨角獸公司怎麼來?

香港及新加坡都可以有獨角獸公司,為何臺灣不行?但是臺灣市場小是既定的事實,評估臺灣現在的資本市場的喜好,若要真正成為一間獨角獸公司,走進國際市場是必然的過程,而我非常鼓勵新創團隊可以多利用現在政府的資源去別的國家看看。在科技部的支持下,這兩年我去了幾次矽谷,去之前會認為矽谷之所以可以成為創業聖地,是因為全世界最好的創業人都聚集在此,然而去了之後才發現關鍵是「氛圍」。

若用種玉米來比喻創業氛圍,玉米是風媒花,其結果會受到其他因素及其他玉米植株的影響,每一個創業團隊都像是一株玉米,每個創業團隊雖然只專注於自己的這株玉米,但是其實最重要的是大環境的影響。團隊西進之後要如何發展?當然最好的情況是能在當地紮根、募資、茁壯,但是就算只是去了三個月、半年,若能將當地的創業精神與風氣帶回臺灣,修正本身創業的方向跟團隊素質,影響更多團隊,打造臺灣好的創業氛圍,在未來也許台灣也能孕育出自己的獨角獸公司。

【作者介紹 趙式隆】

臺灣創業圈的新星,一個優秀的學者、教師與創業者,目前致力於改善臺灣整體的創業基礎環境。他所創辦的學悅科技,改善學校裡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