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02 林欣吾 / 優化加速器,加速新創成功發展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最新消息

2022.09.02

林欣吾 / 優化加速器,加速新創成功發展title

※本篇文章由《臺北產經資訊網》授權刊登


前言

臺北市近年在新創的政策整合、策略及新創生態圈的成果,在臺灣應屬名列前茅。按國際新創生態系評比,在全球創業家網絡(Global Entrepreneurship Network, GEN)認可之創業顧問業者Startup Genome於2021年發布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2021 GSER),臺北市已進入全球前30的創業城市;在全球創業生態系研究機構StartupBlink 在2020~2021年的「2021年創業生態系排名」(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 2021)報告中,也指出臺北市這幾年快速爬升,在亞洲已進入前段班。從這些在國際表現,呈現出臺北市近幾年在推動新創上,特別是在創業空間、資金及中央地方創業政策的整合與投入,都已有很好的進展。

 

新創事業成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除可以促進既有產業部門的動態競爭(dynamic competition)外,同時對創造就業、產業生態系活絡及產業持續成長發展,以至社會經濟的創新永續成長都有助益。各國政府對新創政策聚焦與重視,大約出現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前後。一方面源於金融海嘯對各國就業與經濟帶來的衝擊實在太大,為加速創造就業促進成長力道的恢復,主要國家政府積極推出科技新創及社會創新政策;另外,在過去10餘年間,新興科技典範的快速轉移,新機會不斷浮現,早期的成功新創家也積極地推出新做法,藉著創投透過選案、選團隊、育成及投資新創的作為,諸多新興協助新創的做法,開始逐步廣泛地在全球各地受到重視。
 

在這些發展背景下,不但許多國家日益強化在新創政策上的力道,例如荷蘭、澳洲、以色列、新加坡等國家都整合形成促進新創的政策,同時國際間也出現許多吸睛的加速器、全球性的創業活動(如芬蘭的Slush、美國的SXSW)、當然也包括全球創業家網絡(GEN)的全球性連結,及Techcrunch、Startup Genome與StartupBlink等以全球各地加速器資訊、創業聚落圖像及評比的服務及顧問組織。而形容未上市成功科技新創的獨角獸(unicorn companies),則成為一個新的關鍵詞。
 

政府以政策推動新創,可先釐清推動新創發展所期待產生的主要影響。從經濟發展看,新創的持續出現可創造就業、引發既有產業動態競爭、及經濟持續成長發展。不論期待的影響為何,最基本的還是需要有成功的新創業者。只是,期待哪些類型或哪些數量組合的成功新創,更能帶來符合城市發展的期待影響呢?
 

 

新創發展環境趨勢觀察

新創可以有幾種分類方式:按全球創業調查(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的分類,有需要型新創及機會型新創兩種,其中的需要型新創,主要是哪些進入門檻較低,在不太容易取得就業機會,或者是為尋求在地發展成就感的情境下進行創業的新創;而機會型新創,則是發現市場新趨勢與新典範,有大幅成長與改變市場競爭態勢的機會時,進行創業的新創,這類新創大多以新興科技為基礎。大致而言,後者比較有機會發展成為較高估值的新創,有機會成為獨角獸。另外,也可以從新創的最終出場目標進行分類,從資金市場定位看大致可分為:在地持續經營而不尋求上市的新創、在地持續經營同時尋求在地上市或尋求被併購,以及同時以在地及全球市場為目標,且更期許到海外上市或被併購等3類。

 

在這些分類中,需要型創業及在地持續經營的新創,所帶來主要應為創造就業及局部地促進在地產業動態競爭的影響;而機會型創業,或科技創業,以在地上市及在海外上市為目標的新創,比較可能帶來產業動態競爭及經濟持續成長發展的影響。以臺北市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推動新創的類型,應該以後者,即機會型創業,或科技創業為主。
 

根據資誠與台經院(2019)進行國際新創發展環境的比較,以孕育新創、新創發展到新創成長三個新創環境階段中,相對於以色列、荷蘭及澳洲三國,臺灣特別在新創發展階段,因科研及產業聚落而特別享有優勢。再者,臺北市本身即有幾個相對優勢產業,包括金融、資通訊及生技三大領先產業聚集,三級產業(即服務業)比重高達81.68%,同時又有全國超過3成的知識密集服務業及9成的創投。綜合這些相對優勢,臺北市如能透過投資資金的有效連結與聚焦,加強新創成長這個環節,應有相當大的機會加速新創成功成長發展。

 

「新創之國」以色列創業政策輪廓分析

以色列近年來有著「新創之國(Start-up Nation)」的稱號,原因除了以色列國民有相對普遍的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外,更值得關注的是以色列企業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已超過80家,為美國本土外居於領先的國家;同時,依Startup Genome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以色列的台拉維夫位居第6,這些成績均優於許多先進國家,其推動機會型創業的政策做法,應值得參酌。

 

以色列屬小國,經濟發展地理條件並不具特殊優勢,不過在連年戰爭壓力下,居民為了生存,長期累積豐厚的新技術能量,成為新創事業的發展基礎。當然,單純有創業家精神與技術能量,還是不足以成長到美國上市。以色列政府深入的研究與評估後,綜合採行幾種做法提供誘因,吸引民間積極協助新創成功,包括藉著設置Yozama基金,與美國創投合作投資以色列新創,協助以色列新創進入美國及全球市場;吸引跨國企業到以色列設研發中心,並鼓勵跨國企業和本地資本投資以色列新創活動;另外,為了讓場域更貼近實際的市場,以色列的育成中心大多透過公開招標,交由私人經營,如創投基金、跨國公司或個人投資者,獲選進入育成中心的新創事業不須自籌資金,因為政府補助新創事業85%的資金(最高350萬以幣),育成中心提供15%的資金。亦即,以色列透過提供資金的模式,促進投資者、創育組織及新創能夠共同前進市場。

 

空間、場域及活動三要素助攻 加速器與新創相輔相成

對於成功的新創,獨角獸確實是相當響亮的關鍵字;只是,從加速器的角度看,投資後能成功出場(exit)還是比較接近終點目標。檢視近年的研究,目前對成功出場率的衡量,雖然沒有一致的結果,不過幾家知名的加速器:Y Combinator、Techstars、500 Startups、Plug and Play等幾家投資數量多業者的出場率大多名列前茅。這些表現較佳的加速器,空間、場域及活動為核心的生態系為基本的要件;再更深入觀察,發現到這些業者除透過活動與課程吸引新創外,也非常重視引進垂直領域專家與業師提供輔導及引領新創團隊、連結有商品化經驗及深度市場通路經驗的專家、提供企業上下游的人脈等利害關係人;當然,隨著成功出場新創多,累積的校友也逐漸成為加速器的重要支柱與資產。最重要的是,藉著仔細的利益配置,以維繫這些新創、專業業師輔導、商品化與通路經驗及企業人脈等不同利益關係人所組成生態系提供的整體服務,讓參與這些加速器的新創業者,願意提供一定的股份(如:7%)給加速器業者,做為交換參與生態系及獲得服務的代價。

 

簡單說,加速器以生態系所提供的服務,交換新創業者的股份;在成功新創業者被併購或IPO後,加速器再從出脫股份中回收。新創業者以自己的股份,換取有助於成功成長的輔導與網絡連結;加速器則是藉著維繫生態系的連結及服務品質,換取新創業者的股份做為報酬。如果新創沒有成功出場,加速器也不會獲得合理的報酬;兩者的利益因而有了連結,新創的成功出場才符合加速器的利益。

 

完善產業生態系 優化臺北市創業環境

參考臺北市創新創業戰略中心的資訊,目前臺北市推動創新創業的政策中,藉著補助與融資方案,提供新創啟動與成長的資金;藉著共有26個育成中心、49個共同空間、18個加速器、8個自造者空間,匯集多元類型的創業空間,提供新創及利害關係者發展出生態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市府積極盤整既有及待活化利用空間,運用公有土地、既有設施及結合民間回饋資源打造創新產業基地,目前已有15處開放營運,主軸涵蓋文化、時尚、數位、自造及設計等方向,大多
由民間主導經營,後續還有8處規劃營運中。

 

結語

綜合以上臺北市創新環境的相對優勢、以色列創業政策及加速器做法的標竿等幾個方向的討論,可以發現到23個創新創業基地空間的活用,特別是借重民間力量的主導,應可視為臺北市進一步推進新創成功發展的重要基石。

 

未來,在機會型創業或科技創業,以在地上市及在海外上市為目標的新創發展方向,同時期待能促進產業持續動態創新及經濟持續成長發展的影響,臺北市應積極考慮如何能夠借重臺灣科研及產業聚落,以及臺北市金融與創投聚集的優勢,藉著法制、基金等做法,提供業界與創投參與各處創新創業基地的經營及投資機會,讓各個創新創業基地的走向,更為貼近產業發展及國際市場機會走向,促使資金方及產業方體會到與在創新創業基地的新創具有共同成長的利益;同時,也應引導在地的加速器,標竿並導入國際上以優質服務換取股權的做法,持續加速提高成功新創出場的比率。



參考資料
1.資誠與台經院(2019),2019年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
2.Startup Genome(2021),「2021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21,GSER)。
3.StartupBlink(2021),「2021年創業生態系排名」(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Index 2021)。


 

【作者介紹 林欣吾】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文章出處】

臺北產經資訊網|優化加速器,加速新創成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