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01 [108年度社企特輯]好好認識自己的城市——即使生活忙碌,也要停下來散步/專訪島內散步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9.11.01

[108年度社企特輯]好好認識自己的城市——即使生活忙碌,也要停下來散步/專訪島內散步title

文/林沛伶 NPOst特約記者


圖/島內散步提供

你對自己的家鄉認識有多少?好好訴說自己與家鄉的關係,什麼時候竟成了一件不簡單的事?「島內散步」過去叫做「台北城市散步」, 2012 那一年,創辦人邱翊帶著自己的朋友們展開一場步行導覽,認識自己的家鄉--大稻埕。直到現在,每周六、日都可以在大稻埕看見島內散步的導覽員們分享街頭巷尾的故事,導覽主題也越趨多元,並且散步到「島內」其他城鎮之中。

單純想與你邊走邊說那些「家裡的故事」
「你根本不知道會發生這些事情,不知道你當初做的決定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邱翊有點靦腆的說,自己並不是個生活感強烈的人,但他永遠都記得人生中的第一場導覽,自己一邊講解,妻子在一旁口譯成日文,滔滔絮絮訴說大稻埕的種種。

過去,大稻埕是他的生活空間,小時候家裡開雜貨店,街坊鄰居幾乎多是自己做生意,樓上作為住家,樓下當作店鋪,而孩子們出了學校,騎樓、廟埕都是玩樂空間,這與大部分人所想像的「台北」很不一樣。


大稻埕街區導覽。圖/島內散步提供

不過隨著大稻埕的商業型態轉變,家裡的雜貨店收了起來,他心底覺得可惜,從那時開始,他持續進行田野調查,觀察老店家、當地人,紀錄在個人部落格,以在地人的角度分享在地故事,後來事情的發展則「一發不可收拾」,家鄉不再只是邱翊的生活場所,也成為創業的根基地。

邱翊曾嘗試經營民宿附帶導覽,接待外國旅客,但卻發現住旅社的旅人,往往與付費聽深入導覽的客層不同,才轉換型態創立「台北城市散步」,專於深度文化導覽。

作為地方工作者與聽眾之間的橋梁
那時臺灣並不流行收費導覽,不論是文史工作者或地方團體,大部分皆以導覽者的個人名義召集聽眾,少了公司、企業作為中介角色,對於消費者而言,導覽品質可能參差不齊,而對於文化倡議者來說,不但難以持續推廣,也無法取得穩定收入。

島內散步欲改善這對於雙方皆不友善的環境, 2013 年開始招募導覽人才,訂定導覽鐘點費,建立一個受益於雙方的平台,從邱翊一人的工作型態,漸漸擴張成一種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每一場導覽展開前都得先經過內部不斷討論與激盪。圖/島內散步提供

島內散步導覽的一大特色,是由年輕人的觀點介紹地方,隨著導覽者相異的背景,相同的街區除了基本脈絡外,並沒有一套固定的導覽套路,每年推陳出新的內容,各具特色的內容。

因此,導覽不再只是一個個生硬的歷史語彙,而是認識地方的同時,透過地方導覽者的知識、生活經驗,更深入未曾接觸的人、未曾了解的地方——清晨 3 點半一起到漁貨市場感受「清晨,批發市場的叫賣聲」,漫步在華新街、興南路一帶體驗「南勢角緬甸華僑聚落」的異國風情,一窺過去不曾接觸過的「城市無間道」也是選擇之一。

要將複雜深遠的脈絡,濃縮成可執行的導覽,是經過與當地引路導覽者無數次的討論與企劃,島內散步的成員們至今仍持續關注環境保育、文化遺產、社區經濟、多元價值,讓深耕在地的導覽老師訴說地方,從議題中挖掘屬於台灣人自己的故事。

大稻埕不等於「年貨大街」 讓地方文化被深度看見
然而,要經營這樣的網絡並不容易,邱翊將島內散步的核心理念定調為「永續旅行,地方創生」,除了要兼顧市場層面,維護一個讓客戶買單的商業價值,也必須考量最根本的地方層面,做到不破壞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生態環境。

「我常舉的例子就是『年貨大街』,它對大稻埕人的生活影響很大,短時間內湧入大量的觀光客,帶來大量的垃圾、造成交通阻塞。而這些觀光客可能所認識的大稻埕就是這條年貨大街,但是大稻埕卻不只是年貨大街。」

邱翊解釋到,年貨大街為不少人帶來可觀的商業利益,但一如臺灣許多「老街」夜市化,各地老街不再老,全都充斥著一樣的小吃、大量生廠的紀念品,地方價值被消費印象掩蓋,都是對文化資產無形的傷害。


跟著在地導覽員到中央魚貨市場、第一果菜批發市場,認識默默為台北付出的人。圖/取自島內散步粉專

為了反轉地方印象,推廣地方特色,島內散步舉辦過一系列的〈去○○,不去老街〉,邱翊說:「地方的歷史脈絡、文化價值、文化資產是什麼?必須要被提出來討論,才能夠更長久的存在,長久的創造影響力。」

觀光旅行不只要避免傷害,島內散步也不斷嘗試讓參與者透過更深度的理解,為地方帶來新的活水。今年島內散步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設計「黑熊主題小旅行」,至花蓮玉里探訪黑熊保育、友善農田、在地原住民文化,推廣環境守護、人文風景。

此外,也為企業客製「公益小旅行」,像是帶領印花樂的工作團隊拜訪八八風災後的永久屋群--高雄杉林大愛村,當地的媽媽們自發組織起「杉林縫紉生產合作社」,透過代工維持生計,印花樂除了請合作社代工產品外,也舉辦營運工作坊分享生產、販售策略。企業小旅行使工作夥伴實際接觸生產合作社,看見當地居民一針一線,踏實織起情感與生活,尋找企業投入在地的可能。

從台北到台灣島 理解知性的島嶼
今年 9 月,「台北城市散步」正式更名為「島內散步」,除了旅行地區逐漸擴張出台北之外,也代表對於未來願景的拓展。


島內散步提供客製化小旅行。圖/取自島內散步網站

在人力資源上,島內散步從個位數的團隊,晉級成十多人的組織,並參與 108 年度臺北市政府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 KPMG 在了解營運狀況後,客製針對現階段的輔導,提供團隊在轉型間所需的管理工具,邱翊說:「工具應用讓我或是主管們都開始思考,怎麼讓同事更有效率、更專注做最重要的事,而不只是持續去做我們想做的事。」對社會企業而言, B to B 的合作業務仍是維持營運十分重要的收入,島內散步期待產業局舉辦的企業媒合會,未來能增加場次,幫助其發展。


圖/取自島內散步粉專

一路走來,邱翊回顧過去到現在的變化,感觸很深的說:「以前大家都不相信導覽可以收費,現在我們讓它變成一個商業模式,所以大家也開始收費,這就是台北城市散步所創造的價值。島內散步除了放到更大的空間層面外,我也希望讓大家感受到『服務』是有價值的,比實體產品的價值更高,也希望在產業面可以影響其他人。」

在地人分享在地故事,理解知性的島嶼
做文化導覽,邱翊發現:「很多台灣人不了解台灣,台北人不了解台北。」剛開始他們曾把目標鎖定在國外旅客,但漸漸發現參與的臺灣人比較多,島內散步也因此確立了發展方向,在各縣市舉辦各種不同的現場體驗活動,讓「島內」的人們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家鄉,然而最重要的的還是「把話語權留給當地人」。

一如邱翊雖是土生土長的大稻埕人,現在回想起種種,他說自己以前還是會用相對「外來者」的角色看大稻埕:「因為自己真的沒有那麼了解,只是我過去的生活經驗跟其他人不一樣,我了解的程度比一般人再多一些,隨著時間累積,知道更多事情、更多世故、了解更多人際關係,就會用越來越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說,我一開始會覺得這些新來的產業店家不太好,但是後來看更多的歷史資料,知道不同時代有不同產業進來發展,大稻埕才有辦法不斷地延續下去。」


圖/島內散步提供

他強調大稻埕的「商業文化」才是大稻埕的個性,而臺灣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抑有自己的脈絡與故事,讓長期關注地方、社區發展的人來說自己的故事,是島內散步想做的事,避免用現代觀光「文青式理想」,一味地保留老店、遺址,而是要在其中取得平衡。

「我從來不覺得臺灣荒蕪,希望更多人更重視這樣的價值。這是長遠的期待,可能要花數十年才能達到的方向,但至少我們正在做這件事情。」在島內散步的辦公室中,討論聲如同外頭炙熱的陽光,期待長出更知性,也更自信的臺灣。


圖/取自島內散步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