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17 詹益鑑 / 從創投角度解析生技新創產業發展契機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9.12.17

詹益鑑 / 從創投角度解析生技新創產業發展契機title

※本篇文章由《臺北產經資訊網》授權刊登

生技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高度競爭的階段,新創團隊除了需具備技術研發與國際行銷能力外,亦須慎重選題、掌握臨床資源及數據,長期具國際投資人或大廠可能投資或收購的賣點,瞄準未來關鍵技術領域,結合自身優勢,才能助益開拓國際合作交流的機會。

 

前言
經過多年努力,臺灣的生技產業從幾波資本泡沫中站起來,即將成為下一個兆元產業。除了優質的研發機構與臨床環境,在資本市場與人力資源方面,都獨具優勢。本文將從全球與臺灣的生技產業趨勢加以剖析,並以波士頓、以色列及比利時為例,探討生技產業的投資機會與挑戰,提供參考與借鏡。

壹、生技產業概況與趨勢
一、全球市場概況與需求來源
全球生命科技市場涵蓋醫藥與醫療器材,過往十年受到人口老化、疾病治療需求持續增加,以及新技術與新產品發展等影響,全球生技市場持續成長。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統計,2017年全球處方藥市場達7,740億美元,其中學名藥市場約840億美元,孤兒藥市場約1,230億美元,預期2022年全球處方藥市場將突破1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6.5%。而醫療器材市場在2017年約4,028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成長至5,219億美元。

2017-2022年全球處方藥市場規模預測
2017-2022年全球處方藥市場規模預測/資料來源:Evaluate Pharma 2018; 2018年生技醫療產業展望,Deloitte

全球醫療保健支出於2012-2016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僅1.3%,但預估2017-2021年將以年複合成長率4.1%的速度成長,主要成長動能來自於人口老齡化增加、慢性病患增加、醫療需求成長等。同時,各國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的差異也將持續擴大,如2021年美國約11,356美元,巴基斯坦僅約53美元。

 

OECD國家保健支出占比
OECD國家保健支出占比/資料來源:Health at a Glance 2017,OECD

若觀察2016-2021年的預期壽命年齡,估計將從73歲增加到74.1歲,65歲以上的人口亦將超過6.56億人,占總全球人口的11.5%。在經濟與都市化發展之下,久坐的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等因素將加劇慢性病的產生,如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估計,全球糖尿病患預計到2040年,將從目前的4.15億人增加到6.42億人。在老化疾病方面,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估計2017年全球約有5,000萬人罹患失智症,但二十年後預計將倍增,同時失智症的照護成本也預估將在2018年突破1兆美元。因此,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類的藥品與醫療器材,將是全球生技醫藥產業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

二、臺灣生技產業近況
隨著全球生技醫藥產業蓬勃發展,以及新興科技的演進,為生技醫藥產業帶來更多可能性,優質的產業生態體系與投資環境條件亦驅動臺灣生技產業充沛的能量。

根據2017生技產業白皮書統計,2016年我國生技業營業額達新臺幣3,150億元,較2015年成長5.5%,民間投資生技業的金額達509億元,上市櫃生技公司數量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大生技資本市場。

根據櫃檯買賣中心統計,截至2018年3月,臺灣上市櫃生技類公司合計有113家,其中上櫃公司約占81家,生技醫療公司占櫃買中心市場市值比重約16.28%,生技醫療類股最近3年度申請IPO家數排名第1,顯見櫃買市場提供生技產業籌集資金、支持與擴大營運之角色,生技產業已在櫃買市場產生群聚效應。相較於資本市場上生技公司的多樣性,臺灣藥品市場以專利藥為主,其中多為國外廠商藥品,2016年專利藥占整體藥品市場達6成、學名藥占比近3成,臺灣本土藥廠以生產學名藥為主、非處方藥(OTC)藥品占比約7.6%。

臺灣本土市場規模雖不大,但是擁有亞洲第1、全球第3的優質醫療體系與臨床環境,包括19家醫學中心、124家臨床試驗醫院,質量均優,加上實施超過二十年的全民健保與全英文病歷特色,讓臺灣在臨床試驗領域具有國際化優勢與吸引力。另一方面,「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帶動創新產品的研發,臺灣廠商開發新藥進入臨床試驗件數大幅成長,2011~2017年的件數即成長2.6倍。

其中,以抗腫瘤、感染、神經系統為臺灣新藥研發主流,進入臨床抗腫瘤新藥從2011年的25件到2017年增加至93件,件數成長3.7倍,占比從30%上升至41%,顯見投入抗腫瘤藥物開發力道持續加重。2017年另有16件細胞治療產品進入臨床階段。

歷經「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與「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方案,加上2016年行政院推動「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期望建置臺灣成為「亞太生醫研發產業重鎮」,藉由政策的導引,於2025年前創造出兆元產值,讓生技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之新引擎。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架構
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架構/資料來源:科技部,2018

根據科技部統計,2018年1-7月,我國已有2項新藥擴充國際市場(智擎公司安能得獲新加坡藥證、中裕新藥公司抗愛滋病新藥TMB-355獲得美國藥證);醫材於美國取證29張,其中高值醫材17張。相信在中央與地方的齊心協力、民間與政府的共同合作下,生技產業將把臺灣的經濟型態帶向下一個階段。

三、數位健康產業趨勢
隨著半導體技術發展已超過六十年,摩爾定律(Moore’s law)驅動著ICT產業的指數型成長,也改變人類生活與所有行業的樣貌。醫藥行業雖然保守,但隨著資訊科技、行動產業與數據科學的起飛,也開始發生變革。

首先是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的概念,於2011年11月首度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提出,利用更多的基因檢測,將病患分成不同族群,依基因變異,給予適合的藥物對症下藥,實現個體化醫療的概念,節約醫療資源、減少病患痛苦,提升醫藥產業效率。

其次是人工智慧(AI)在醫療科技的應用。過往臨床醫療場景,如手寫醫囑潦草影響判讀、口頭醫囑傳遞失準、影像判讀誤差、診療人為作業疏失等,因人為失誤所引起的醫療糾紛案例層出不窮;加上醫院長期人力資源不足,且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專業人員需要短時間學習大量的專業新知。ICT技術的突破,以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各界亦期待上述問題可有效解決,提升醫療效率。

除了診斷與治療領域,數位科技也在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扮演重要角色。運用穿戴裝置與環境感測科技,將健康照護服務與物聯網(IoT)應用結合,提供遠距醫療、遠距病患監控等健康照護管理服務,節省往返醫療院所的時間與金錢成本,進而提高被照護者的配合意願與後續照護的效率。

健康醫療相關的App數量蓬勃發展,也強化民眾在健康管理數位化上的行為。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的估計,2016年全球已有165,000個健康相關的Apps,在Apple或Android平臺上發布,依據2017年的估計,已經有1.7億的下載次數。在國內,健康照護相關App應用也陸續發展,促進在宅健康管理。

隨著數位醫療起飛,醫療器材生態圈也融入新的行業因子。傳統醫材生態圈在嚴謹的法規監管機制下,進入者相對有限,且與其他產業的相關性較小。然而在網路產業及數位科技的發展下,各項個人保健用之軟體開發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醫材、製藥公司也開始嘗試將醫材或醫藥產品連結數位科技及行動裝置,藉以強化慢性病患者的個人健康管理。數位科技不僅使醫材業者面臨跨業合作的強勁壓力,與其他利害關係人的資訊交流也更加重要且密切,因此醫材公司在面對新生態圈的成形,也須積極提升自身的數位化能力。

數位醫療器材生態圈
數位醫療器材生態圈/資料來源:跨越疆界—探索數位醫療法規因應策略,Deloitte, 2017

 

貳、創投產業與生技投資概況
一、創投產業介紹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的產業本質,是專業能力協助投資人(創投基金之股東)於高風險、高成長的投資案源中,選擇並投資有潛力之企業,追求未來高回收報酬。專業創投除了提供資金,並參與新創企業之經營決策,提供各種附加價值的服務(如人力資源與市場開發),但不以經營企業為目的;於投資成功後,安排所投資企業併購或上市,以獲取高額的資本利得。

臺灣創投始於1984年,於1995-2000年進入快速發展期,每年新增創投公司家數約28家,新增資本平均約新臺幣135億元。由於大量資本匯集,創投業又以大量資金投資於科技事業,因而帶動國內新創事業蓬勃發展,二十世紀末臺灣創投業的投資成果傲視群倫,成為全球知名創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臺灣創投產業投資標的,早年以科技製造業及半導體產業為主,隨著產業外移及成長趨緩,近年來也將投資範疇移往網路產業及生技產業,但因為產業人才與規模化速度上較科技製造業緩慢,因此尚處於發展中階段,成功案例較為有限。

二、新創生態系統演變
數位科技不僅改變許多產業樣貌,在科技新創生態圈也帶動資本募集與早期投資的變革。隨著雲端計算與行動網路普及,新創團隊可以運用的免費或低廉開發資源越來越多,在技術發展初期,資本重要性遠較過去為低的情況下,新型態的投資與集資方式開始出現。

因此,過往在早期新創階段扮演重要角色的創投業者與育成中心,逐漸被創業加速器(Startup Accelerator)所取代。創業加速器行業由超級天使演變而來,始於2005年的Y Combinator,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球各地已有數千家不同型態與產業主題的加速器。創業加速器一開始是「育成計畫+創投機構」的組合,也就是Y Combinator的字母”Y”的來源。

但除了「育成+創投」之外,加速器計畫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加入「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與「校友網路」的概念,以有限的時間跟空間,創造創業者的急迫感與凝聚力。這樣共同創業的革命情感,以及由創業者(加速器經營者通常具創業經歷)所帶領的「創業者網路」,造就難以取代的信任關係,是過去育成計畫與創投機制所缺乏的。

除了加速器興起,2009年出現的群眾募資平臺(Crowdfunding Platform)也成為新創生態圈中另一個關鍵角色,透過線上的產品說明與第三方支付工具,讓打造新創產品或服務的團隊,可以直接得到潛在消費者的支持,並且可以驗證市場潛力與客戶分布等關鍵資訊。但由於缺乏股權結構設計,多數團隊也沒有開發經驗,因此許多產品開發專案最後未能如期完成,甚至產生糾紛。下表整理出新創生態系的演變與角色功能。

新創團隊募資對象比較表
新創團隊募資對象比較表/資料來源:本文作者自行整理

三、生技投資近況
據美國醫藥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統計,開發一個新藥平均需10-12年,成本從2000年的10億美元,遽增到2016年的26億美元,投資金額與風險都十分巨大。正因生醫新藥開發充滿轉折與高風險;相對地,也是充滿高價值和報酬的產業。

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與美國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的MoneyTree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創投資金年增將近50%,金額超過1,640億美元,總共達成11,042筆交易。在2018年第1季,生物製藥產業共完成39筆融資,募資金額達40.11億美元,與2017年同期相比,投資總數下降22%,投資總額卻上升37%;與上季相比,投資總數下降28%,投資總額上升11%。

而在2018年第1季的生物製藥產業投資當中,「純粹」的生物技術公司投資總額以19.22億美元排在首位,占投資總額近一半(48%)。其次,藥物開發公司約占投資總額的27.5%。此外,在「醫療保健」範疇之內,金額大於等於1億美元的前十大投資標的,生物製藥就占7個。

2018年第1季生物製藥融資
2018年第1季生物製藥融資/資料來源:2018 Q1 MoneyTree Report;2018年Q1全球生醫投資概況,環球生技月刊,2018年Vol. 53, 環球生技

四、生技早期投資趨勢
除了在創投案件數量與金額上的占比越來越高,生技新創的早期投資人結構,這幾年也有明顯的變化。在過去,生技投資是一個漫長的價值加值過程,尤其新藥開發從研發階段、臨床前到臨床一二三期,費時超過十年者比比皆是,各階段投資人也都有其專精背景或階段性任務,往往會設定明確的出場階段。

具有產業背景的天使投資人、小型創投到大型創投、投資銀行、醫藥大廠與醫療機構,是過去的生技投資接棒順序。但隨著醫藥大廠互相整併,生技新藥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激烈(如免疫療法、基因治療與細胞工程技術等),都讓生技早期投資市場湧入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人與醫藥大廠,提早進場確保好案件不會被競爭對手搶走。

此外,美國東西兩岸(矽谷與波士頓)生醫加速器逐漸壟斷優異的早期團隊,科技公司也隨著數位健康產業起飛,加入這場戰局之中,伴隨著ICT科技業成長漸趨飽和,各種條件互相加乘之下,使得醫療保健的早期投資呈現火熱狀態。

根據Mercom Capital Group公司統計,2016年美國醫療保健領域公司募得的創投資金首次突破50億美元,相較2012年僅為12億美元,2013~2015年逐漸由21億美元增加至46億美元,顯見成長力道相當強勁。

根據埃森哲(Accenture)研究顯示,美國目前積極投資於醫療保健創新公司的醫療機構或企業創投基金已達60家。從2009-2015年,投資金額總計達10億美元,比過去四年醫療保健領域投資總額成長一倍之多。

在2015年,專業的創投公司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投資總額為30億美元。Accenture也預測,2020年,醫療機構主導、針對醫療保健公司的投資預計可達75億美元。

五、國際生技生態系案例
臺灣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之間,與美中日全球三大經濟體有深厚的經濟關係、文化理解與歷史淵源,格外值得發展知識經濟產業。依作者過去幾年參訪各國經驗,有3個區域的產業經驗特別值得借鏡參考。

● 比利時

歐盟總部所在地位處德法荷英等國之中,比利時透過政府與研發機構的各種誘因與制度設計,運用政府及民間資源的結合,加上學術機構的完善環境與選題能耐、結合地理位置優勢,吸引國際人才(包含荷、法、義、西、德、印、美、中等)進入研究計畫與機構中,且資金來源超過半數來自產業,使其生醫研發環境與新創生態系,在二十年努力下已經相當成熟。

● 以色列

位處歐亞交界、以創新聞名於世,以色列企業在美國那斯達克(NASDAQ)掛牌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全球排名第3,已育成超過6,000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密度全球第1。以色列的生物科技發展一向富有盛名,人口不及臺灣的三分之一,但2015年生技醫療產業出口產值達85億美元,是臺灣的兩倍之多。以色列政府除了以早期基金及加速器模式鼓勵新創,也積極鼓勵生技醫藥產業併購,促使學名藥廠TEVA等國際大藥廠快速成長。

以色列政府特有的新創投資方式,創造極高的風險承擔與募資誘因。通過認證的加速器,政府出資85 %,而私人投資者僅須出資15%,並取得新創50%的股份,同時能獲得資金、辦公空間和輔導;如果新創公司虧損清算不須賠償,若公司獲利,則政府投入資金將「以股轉債」,公司只要歸還本金加上一定的利息即可,相當於政府共同承擔一定比重的創業風險。

● 波士頓

在過去二十年從研發重鎮轉變為新創天堂的波士頓,全球20大藥廠有16家在這裡設據點,十大醫療設備業者更全數進駐於此。研究機構與醫療院所密度,位居全美之冠,又擁有高素質的產業人力與創投基金,再加上研發經費充裕、政府力挺生技,讓波士頓成為生技新創與醫藥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此外,近年來由麻省理工學院(MIT)所發展的基因編輯技術,讓細胞工程與基因治療等創新技術的發展曲線,即將超越摩爾定律,成為下一個長期引領科技新創與投資風向的關鍵技術。

總觀以上3個區域,比利時善用地理優勢與產學合作,創造國際競爭力;以色列透過新創投資與政策工具,打造創業生態系;波士頓結合產學研優勢與政府力量,成就生技之都。這些條件與工具,其實很類似臺灣過去發展科技製造業與半導體行業的歷程,也值得條件類似的臺北市作為借鏡參考。

 

叁、臺灣生技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一、臺灣固有優勢
經過四十年的長期投資,臺灣生技業已經具有國際競爭的基礎實力。除了亞洲第1、全球第3的醫療品質、臨床環境與生技資本市場,以及實施二十多年的全民健保與病歷全英文優勢,優質的研發人才培育體系也是臺灣獨有的優勢。此外,醫療電子產業環境優越,研發速度及製造品質優秀,對於智財權與法規相對重視,更熟悉美中日三大市場環境,都是臺灣接下來發展生技醫藥產業的固有優勢。

二、臺灣在生醫產業的挑戰
雖然臺灣已經擁有亞洲最多的生技上市櫃公司,研發能量與產業規模也蒸蒸日上,但長期由本土資金投入新創,並在臺股上市方式出場的模式,讓臺灣生技業雖然有回收卻缺乏國際級成功案例;除了資金的本土化,生技公司的人才也不夠國際化,缺乏臨床專業人員與國際行銷經理人加入生態系中,因此對於國際市場與通路的理解較差,難以建立跨國型醫藥企業。

此外,面臨人口開始減少,學研單位薪資難以調升的狀態,對於頂尖學者與研發人力的吸引力也將會是臺灣的長期隱憂。因為成功案例仍不足,對資金與人才的吸引力尚未規模化,將是未來幾年臺灣生技產業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三、生醫新創與投資策略
從各方面來看,臺灣生技業不具備有「大國的主場優勢」。生技醫藥市場是非常多垂直領域的總和,而且主場優勢顯著(如法規、通路、付費機制)。每一個垂直領域的規模都不大,但技術含量與通路策略都不同,難以全部投入。

臺灣固有優勢是高(技術)人口密度、對美中日三大國熟悉、發展速度快等,因此我們不該一昧追求全壘打(公司上市),而該追求安打跟上壘能力(早期技術或團隊被收購、合併)。當然,在特定優勢領域,除了結合國際級集團或通路,更應積極尋求成就跨國生技企業的機會。

意即臺灣要能創造過去沒有的經驗,如資源整合、跨界交流、成功案例、正向循環等面向著手,才能吸引國家級、區域級、世界級的團隊與資金,達成類似波士頓、以色列或比利時的產業翻轉局面,挖掘屬於自身的長期競爭優勢。

 

結論與建議
隨著全球人口結構改變、醫藥技術的突飛猛進,生技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高度競爭的階段,臺灣雖然沒有主場優勢,卻擁有許多獨特的資源與機會。只要能慎重選題,建組成團隊與策略夥伴,瞄準未來關鍵技術領域,如再生醫學、精準醫學、預防醫學、數位健康等,結合自身優勢,創造國際合作機會。

整體而言,具有技術研發與國際行銷能力的團隊除了要符合領域外,亦需具備臺灣或亞洲題材、臨床資源及數據,長期具國際投資人或大廠可能投資或收購的賣點,或者透過國際級的生醫加速器與產業聚落,讓臺灣生技新創生態系盡早與國際接軌,不再只是單打獨鬥的一群科學家,而是能躍上國際舞臺的創業者與投資人。

 

參考資料
Health at a Glance 2017, OECD Indicators, OECD, 2018
2017生技產業白皮書,中華民國經濟部,2017年
2018年生技醫療產業展望,勤業眾信(Deloitte),2018年
跨越疆界—探索數位醫療法規因應策略,勤業眾信(Deloitte),2017年
生物技術產業簡介,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推動小組,2018年
2018年Q1全球生醫投資概況,環球生技月刊,2018年Vol. 53,
http://www.gbimonthly.com/2018/04/23223/
【加速器到底在加速甚麼?】,今周刊1132期,名人專欄,2018年8月29日,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5/post/201808290025/加速器到底在加速什麼?

 

【作者介紹 詹益鑑】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
臺大生醫所電資所兼任講師
AppWorks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
【文章出處】
臺北產經資訊網從創投角度解析生技新創產業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