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08 106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向造物主取經!科技結合農法種出的療癒作物 – Startup@Taipei創業台北
newsbanner

2017.11.08

106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向造物主取經!科技結合農法種出的療癒作物title

106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
 

《 向造物主取經!科技結合農法種出的療癒作物 》
/ 專訪臺灣蓋婭社會企業 /

 

「活水源天癒農法蔬果食品」專賣店位於捷運圓環站附近,店內人來人往,不時有家庭主婦與店員話家常,這裡販售無農藥無化肥的蔬果,也是「臺灣蓋婭社會企業」在臺北的小小據點。臺灣蓋婭運用專利仿生農業技術,幫助農民以更友善環境的方式耕作。NPOst 來到這家小店,認識這個充滿科技味的社會企業。

 

以企業模式務農,農民獲合理報酬
臺灣蓋婭的起點,始於父母對孩子的愛。林盈是臺灣蓋婭的品牌總監,也是創辦人楊洵的未婚妻,她回憶上一代的故事談到,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其實是在二戰之後,楊洵的姑丈在中研院做研究,他的爸媽聽說農藥化肥的使用若累積到第 3 代,後代罹癌和病變的機率將大增。此時家中 3 個小孩身體也都不好,他們便想從食物源頭改善,1986 年舉家上梨山種田,研究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農耕技術。

 

林盈說,楊洵的爸媽首先從高麗菜開始,多年來持續精進技術,終於研發出「天癒蓋婭專利農法」的地下灌溉技術。他們自產自銷,在臺北成立「活水源天癒農法蔬果食品」專賣店,販售不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有機蔬果,經營有成 10 幾年,期間不斷改良農法,一直到第 2 代的楊洵繼續承接。

 

林盈說,使用他們的特殊農法,作物會提高產量達 50% 至 100%,不少人趨之若鶩。他們本可以做技術轉移營利,但是楊洵父子並沒有選擇這條路:「做一般的技術轉移,便宜的還是財團,農民分不到什麼照顧和利潤,我們想走『社會企業』這模式,最主要是想要用企業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農民,讓農民能夠在比較好的環境裡,提高產量、得到比較高的收入,受到合理的對待。」也因為秉持這樣的信念,營收淨利的 30% 到 50%,他們也都再回饋給與臺灣蓋婭合作的生產者。

 

仿生技術改善灌溉系統,有效又友善提升產量
臺灣蓋婭的「科技味」十足,其農法強調運用「仿生科技」。仿生科技是什麼?林盈解釋:「仿生科技其實是『向造物主取經』,當我們想解決問題但想不出解法時,就去想想造物主在其他生物上已經做了什麼樣的設計,再模仿他。」聽起來還是很玄,她舉例說明:「LG 之前出手機,他們拍一個很有趣的廣告『終極相雞』。雞不管怎麼動,頸部都不會晃動!所以找了一隻叫 Lizzy 的母雞,在她的頭上綁鏡頭,帶著她上跳傘、溯溪,不管怎麼動影片成像都很穩定,不會有手震問題!」雞頭的生物構造,便成為防手震相機鏡頭的靈感來源。

 

林盈進一步解釋仿生科技如何幫助他們的地下灌溉技術。楊洵自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畢業後,對仿生很了解。林盈說:「人體的血管拉直可以繞地球 2 圈半,這麼長都不會塞管,但我們在地下拉管時,有時頭部一端已經淹水了,尾端還沒有水,頭尾差這麼多是因為壓力問題。人體應該有一些解答可以解決問題。所以楊洵研究人體血管動脈和特色,其想法是──既然血管灌溉全身也不會塞管,那麼理論上,地下灌溉系統也可以如法炮製、灌溉土壤。」

 

楊洵巧妙運用仿生科技,精進父輩一代的農耕技術,累積了 2 代人的努力與經驗,使地下灌溉系統更為完善。林盈還提到,這套灌溉方式對環境十分友善,它比傳統灌溉方式省水 70%,比滴灌方式省水 20%。

 

醫科背景做農業,跨專業事半功倍
楊洵的醫科背景,使他對於微生物也有特別理解。微生物對於土壤格外重要,林盈說:「就像腸道要和好菌共生,土壤裡面也有好菌和壞菌,怎樣平衡就是『撇步』(Know-how)。」她表示,《土壤的救贖》一書談到土壤必須要永續利用,而作物要長得好,土壤是關鍵,林盈解釋:「以東方話語來說便是地利和地氣,我們給周圍的土壤好菌、水和肥,當土壤過得好,就能提供植物營養,作物就會長得好。」

 

林盈也強調,使用他們的地下灌溉系統就可以「不翻土」,進而對氣候變遷有所貢獻,符合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的倡議。不翻土和 FAO 倡議有何關聯?「不當的農業翻土所造成的溫室氣體占了全部溫室氣體的 30%。若能不翻土,就能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含量。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土壤中,它是一種構型、是土壤的養分,一旦翻土,二氧化碳就會滲到大氣變成溫室氣體,所以 FAO 認為,不翻土是對氣候變遷較友善的方式。」林盈說。

 

科技農業,使作物和人由內到外都健康
土壤豐饒了,作物就健康了。林盈說,臺灣蓋婭的農法,很適合使用在葉菜、果菜、香草、中藥,日前他們替綠薄荷做生產檢驗,發現用他們的農法,作物的營養可以快速在 2 個月內達到一般農作的 2 倍,她笑說:「很頭好壯壯!打個比方,就像給一個人健康的食物、讓他運動,就會長出健康的肌肉,如果是農藥化肥,一直吃吃喝喝也不運動,就會虛胖。」

 

作物健康了,吃的人也會健康,事實上,林盈本人正是見證者。她笑說:「我本來是他們家的客人!」她一直從事行銷工作,10 年前因為工作壓力、健康變差,楊洵是她高中同班同學,同學們得知她身體不好,相約出來聚餐。

 

她回憶:「我那時中藥也吃、西藥也吃、香灰也吃、名字也改了,想得到的都做了,但身體沒有好。後來他說,不然你吃菜吧!」她說,身體明顯好轉,後來就一直吃楊洵家的蔬菜,她笑說自己的健保卡只拿來洗牙,接著加入臺灣蓋婭,2 人一同打拚建立了革命「情感」,決定攜手共度一生。

 

創業維艱,忙到沒時間哭
臺灣蓋婭在 2015 年成立,和所有新創公司一樣,前 1、2 年都跌跌撞撞。林盈說:「臺灣蓋婭現在 2 歲半,我們忙到沒有時間哭,創業的路就是這樣。」她解釋,一來,社會企業本身就不是很好運作的創業模式;二來,他們提供的是農業技術服務,一般人難以理解,這比做電商和買賣還困難,「不像賣一杯咖啡,這是具體的東西;技術很難成交,這是最大的問題。」

 

創業之初,他們不斷遭受打擊與失敗。林盈回憶:「之前遇到創投說,『你這個一點都不 sexy(原為性感之意)』。創投習慣用 sexy 講投資報酬率漂不漂亮,那天我聽了 10 幾次,那禮拜聽到 sexy 就會翻白眼!」

 

於是,他們只能不斷向各方蒐集意見,了解創投者、弱勢群體等目標族群真正的需求,不斷調整提案內容,用數字佐證農法的厲害之處,找到屬於自己的溝通脈絡及目標。這段時間,他們也同步調整資本結構,培養關係人脈,吸引認同理念的股東加入。

 

示範農場先行,單親媽媽搖身變務農者
臺灣蓋婭有一個很遠大的目標,就是發展「社企農場」!林盈解釋:「社會企業一直努力把有錢人的錢拿來支持貧苦者,買貧窮或弱勢團體生產的產品,但我發現這有很嚴重的排擠效應。因為企業預算有限,買了喜憨兒就不會買另外一間,這只是讓弱勢族群不斷競爭。」

 

「歐洲有一個創新模式,認為如果企業真的這麼有心,從一開始就得啟動循環,而不是在末端收購。因此我們下一步的規畫,便是請企業直接來投資『蓋溫室』,就像開咖啡廳不一定要自己買店面,也可以租一間,企業可以把溫室出租給弱勢族群,請企業當善心的包租公。」

 

沒有前人經驗借鏡,一開始也不容易找到企業投資,臺灣蓋婭決定先蓋「示範農場」,以直營的方式告訴企業,農場會如何運作並同步幫助弱勢。她提到,很多弱勢族群已經有人服務,示範農場決定先以「單親媽媽」為對象,用聘僱的方式,招募單親媽媽來當農夫。

 

林盈說:「單親媽媽為了顧小孩和工作,常常分身乏術,固定的工時很難讓孩子和工作兩全,農業可以有淡旺季,務農不需要朝九晚五,也不適合,正午工作會死人的!時間很彈性,中間跑去接小孩都可以,作物不會這樣就完蛋,老闆也不會批評妳,對於要照顧家庭的單親媽媽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社會設計」讓所有人共同參與、互助合作
對於示範農場,臺灣蓋婭有更多想像。因為使用自家的地下灌溉系統,其農法特色讓務農不至於太操勞,再加上從地下灌溉,地表乾燥不溼軟,很適合辦活動。林盈笑說:「我也是種過田的人!」原來,加入臺灣蓋婭或關係企業,一定要下農場、扛肥料,所以深知務農的辛苦,不過她笑說:「做體力活很療癒,我還去研究園藝治療,考園藝治療師!作物不會騙你、不會逼你講話、不會給你製造社交壓力,一些不善交際的特殊族群也很適合。示範農場這麼好的環境,不用農藥化肥又靠近都市,會是非常好的體驗活動。」

 

活動會以親子互動為主,林盈邀請現代舞團的朋友設計課程,著重在肢體潛能開發,她說:「在舒適乾燥的溫室裡,揣摩植物行為、做一些植物教育,也把小孩的能量放一放,例如想像自己是一顆蕃茄,颱風來了番茄怎麼辦?各種情境題的設計,使小朋友對土地和自然有認識,比起採收,這是更根深蒂固的教育。」她還說,如果單親媽媽有意願,也可以培力當課程助理,多一條出路。

 

建造一座溫室花費約 500 萬元,他們已在臺北北投、高雄旗山各找到 1.5 分(約 300 坪)地,前者以生產銷售及活動為主,後者以專業培訓和教學實習為主,2 邊預計 2018 年過年期間開始營運。

 

林盈提到,500 萬對於個人或 NPO 來說,通常是一大難題,但對於企業來說是小菜一碟。臺灣蓋婭是技術的提供者,他們期許自己是「社會設計家」,林盈說:「我們有技術背景,管理上也有 Know-how,但要怎麼讓企業、NPO、弱勢族群等各角色參與,讓這個網絡互助合作,這是一個農業產業的社會設計。」

 

臺灣蓋婭的夢想遠大,目標並非一蹴可幾,正在堅定向前走。